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音樂」標籤的文章

《閒情偶寄》〈聲容部〉習技第四讀後感

圖片
身為現代女性,要平心靜氣看完那個仍處於男尊女卑、物化女性的時代下寫出的文字,著實考驗個人的修養和氣度。 若以現代思維觀之, 〈 聲容部 〉 在閒情偶寄裡面算是最有爭議的,內容對女性的審美太過傳統和刻板,在這部裡面各述作者認為女性的外表、容貌、裝服應有何樣,細節細到盥洗薰香有什麼步驟、如何使用、妝要怎麼化、衣服首飾顏色要如何搭等,長篇大論了三節,再愛美的當代女性也很難接受那樣立場的言論。 倒是第四節我覺得有可參考的內容。 習技第四的內文原是針對培養女子才藝而論,若撇開針對婦女這一點來看,其實無論性別都很受用。在這篇李漁說到 「 技藝以翰墨為上,絲竹次之,歌舞又次之 」 ,尤其在第一項文藝這塊論到 「 學技必先學文 」 ,讀書識字,不是單純知道怎麼寫字或讀懂文句,而是能了解事物真理。 「 明理之人學技,與不明理之人學技,其難易判若天淵。然不讀書不識字,何由明理?故學技必先學文。 」 這段文字對於許多學藝術的人可說是一記警鐘吧!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深厚的內涵,能創出多有意義的作品?一個富有深意的作品,交由學養廣度不夠的人演譯,能表現出原作希望達到的境界嗎? 中式思維仍是以讀書為上的,他不會不知琴童、戲童都是從小練的硬底子功,只是在文人墨客這些鑑賞者眼中,若只是炫技,便覺流於空洞了。換個現代的說法,其實就是希望表演的人同時也動腦、會思考,而不是僅有複製的能力。一流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作品或演譯是不會單純只有技術的,這也是藝術令人著迷的地方,只是表演者和觀賞者在技藝和學養都要夠深厚才能瞭解了。 閱讀整個 〈 聲容部 〉 還會發現李漁很在意 「 好不好看 」 這件事。 除了前幾節的妝容衣飾,對於選擇樂器他也有想法,但不在於好不好上手演奏,而是演奏時會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儀態。樂器分絲竹,絲的部分首推琴,若無琴,其他琵琶、弦索 ( 三弦 ) 、提琴 ( 胡 ) 他也推薦;竹的部分惟洞簫一種,笛子還可以,笙管則不得以不操弄,要的話最好是樂隊合奏的形式。 讀到這應該會覺得有點被歧視了,為什麼要對笙管有偏見呢?看他的原文: 吹笙搦管之時,聲則可聽,而容不耐看,以其氣塞而腮脹也,花容月貌為之改觀,是以不應使習。婦人吹簫,非止容顏不改,且能愈增嬌媚。何也?按風作調,玉筍為之愈尖;簇口為聲,朱唇...

樂評人要有什麼修養?

圖片
《論音樂美 — 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 ,陳慧珊譯,世界文物1997.1出版 前幾週在書店瞄到一本書 — 《樂評人自我修養》,一看作者是漢斯利克 (Eduard Hanslick, 1825-1904) ,心中暗忖自己竟然不知道他寫過這麼一本書,還好書本沒有塑膠膜封著,趕緊拿起來拜讀一番。 大致翻了翻發現主題不離音樂美,內容和樂評或樂評人沾不太上,陌生中卻又帶點似曾相識,最後才在封面右側折邊找到幾行小字:本書原名《論音樂的美》。 《樂評人自我修養》,劉昕、胡妤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6出版 圖片取自網路 這下對修養已經沒什麼感覺了,看來書商也是很懂得博眼球的,音樂學會讀到的書,社會大眾不見得知道也不一定有興趣,改個包裝增加購買動機,至於買回去有沒有好好閱讀提升自我修養,就個人的事了。 我自己是已有一本陳慧珊譯的《論音樂美 — 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所以相同內容的書若要再購入,就是看翻譯好壞或讀起來順暢與否了。而這也確實是我當時膠著的點,看起來文句是都有翻出來,但措辭有些差異,這些差異不僅是兩岸用詞習慣或語氣不同,也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謬誤。我稍微列出幾句: 陳版《論音樂美》 劉胡版《樂評人自我修養》 第一章 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大多有個通病 …… 在探索音樂美學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錯誤的假設為其阻礙 …… 第二章 情感就是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此一論點部分來自那把情感視為音樂效果最終目的的理念,部分來自此理念的修正 音樂的最終目標是激發情感,根據這個理論及他的修正形式, 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說法,即情感是音樂要表現的主題。 第五章 由於音樂對情感的影響被人們過份重視,音樂美學的科學發展因而遭受到最大的阻礙 音樂美學發展的最大阻礙,就是過分強調音樂對情感的影響。 兩版讀起來都很通順,感覺大陸的翻譯比較簡潔,語句也傾向肯定。網路上可以找得到《樂評人自我修養》那本前兩章的內容,有興趣可以先試閱再決定要不要買回細讀。 [1] 但我個人還是偏好原先手上的這本,撇開字體簡繁不論,舊版譯者附註比較詳細,較為保留、含蓄的用詞和語句也貼近台灣學術圈的風格,看...

《中國進行曲—流行音樂四十年回眸》摘記

圖片
  有時候我也想不起來買書的當下究竟在想什麼。   《 中國進行曲 — 流行音樂四十年回眸 》是 去年秋天購入的,忘了是在樂器展還是上海書城買的,因為選書時間有限,一時又帶不了那麼多,所以有封膜 ( 這本是封住的 ) 無法從外觀得知內容的書籍,就只好憑書名和封面設計決定要不要帶了。 《 中國進行曲 — 流行音樂四十年回眸 》 一書, 徐冰著,2018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這本全書彩印,對於四十年來的中國流行音樂分成上、中、下三個篇章:人物風雲、樂風流變、金曲回響,分別對於流行歌手、現象詞彙、單曲給予條列式介紹。人物風雲這一章將 1978-2018 每個年份選取一位藝人,從鄧麗君、小虎隊、張學友、周杰倫 ……一直到 TFBoys 、華晨宇,將藝人的星路發展、成名曲等以個人觀點書寫之;中篇看來像是將一些常用的關鍵詞記下名詞解釋,如:春晚、廣場舞、超女、抖音、粉絲經濟 等;下篇則是較為人熟知的 400 首單曲彙整,以 若干主題 ( 時代、鄉愁、和諧、青春、愛情、感恩、夢想 ) 分類,每首單曲紀錄了作詞、作曲、演唱之人,以及二至四行歌詞、專輯封面。末了加了兩篇附錄 ,撰寫作者對黃舒駿和陳小奇的訪談。   閱讀起來像是在翻一本目錄彙整,內容有點瑣碎,如果是要作學術參考的話缺乏參考註記、專輯和藝人在年份上的排序和探究,對於藝人的選取標準作者僅在後記上說明是 「 平衡各種因素的決定 」 ,無再多細節。熱衷於流行音樂的社會大眾應該會很喜歡這本,但是愛考究的人就不適合了。書寫立場是以中國出發,與其說是中國流行音樂,不如說是華人或華語流行音樂,除了中國,把港、澳、台也都算在內,還包含來這些地方發展的新馬華人。對一個生長在台灣的人而言,看到大部分的中國歌手、內地流行歌曲名字仍是感到陌生的。   事隔一年,我終於動手私下封膜翻閱,卻還是想不起來當時為何要拿這本書。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加入line好友唷!

梁在平《擬箏譜》閱讀筆記

圖片
梁在平先生的《擬箏譜》是中國古箏史上第一本註記指法的箏譜,基本上彈古箏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位「臺灣箏樂之父」,研究箏譜也不免會提到這本樂譜。 筆者所購得之《擬箏譜》 筆者閱覽的是民國 68 年 (1979) 在臺出版的版本。《擬箏譜》最早是這位前輩在民國 27 年 (1938) 自費出版的,歷經戰亂後在臺又出版了一次,時隔四十多年,原先也覺得對我們年輕一輩來說大概找不到了吧,在學時也沒想過要看,最近因查找資料發現二手書店有賣,就趕快標下來了。 民國 68 年出版的這本是和《古箏獨奏曲及箏路歷程》「黏」在一起的,《古箏獨奏曲》在民國 66 年有出版過,因此筆者所購這本除了《擬箏譜》原先的工尺譜,還有數首簡譜樂曲、照片和文章,惟簡譜所載並無梁氏所有作品,但足以收藏或研究對照了。 書序與定絃透露早年習琴景況 《擬箏譜》一書分成箏學小識、定絃小引、指法要論、練習譜、箏譜等五章。梁氏於書中自序交代了為何要出譜,也提了自己的師承和生平、來歷,從落款標註的民國 27 年可推知成書時間點。右冊起翻的《擬箏譜》保留了中式傳統由上而下、由右至左的書寫版面,標點符號註明在國字的側邊,頗有閱覽古籍之感。後世年輕研究者即便無緣聽其口述,閱讀書序也可以有依據。 《擬箏譜》內頁定絃小引一章 在沒有調音器的年代,仕紳們奏琴以什麼音為準?「定絃小引」這一章就說明了「時以簫聲為標準」,無論南北箏和絃數,大多數情形是以「合」字起音。和現在不同的是,絃數的訂定是以最外、最低那根為第一,再依序調好「上尺工六五」五聲音階。 其中也提到新的絃上妥還不會穩,必須「左手輕輕揉按,音降則再扭之使高,如是且揉且按且扭」,照這方式經約三四天,就可以和簫正式對音定絃了。前人語絃常指的是絲絃,絃以絲製,因此傳統用字上多用「絃」,而非稱月盈缺之「弦」,但如今多改用後者了。 中式思維的紀錄方式含有古琴譜的影子 第一本附有指法的古箏譜,究竟是如何標示的呢? 68 年出版的簡譜已經用符號來代替,如用上、下括弧表示勾、托,但早期在直行的工尺譜上是在字 ( 音 ) 的右方以簡寫「ㄅ、乇」標註,在左方標個犬字旁代表揉,有點類似古琴的減字譜,是個需要熟諳中文書寫才不會太困惑的記譜法;唯一跟現代 ( 或者說西洋樂...

研讀許石傳記與專刊有感

圖片
本次文章兩本主要參考書目:許石百歲冥誕紀念專刊、五線譜上的許石。 最近因工作因素翻找了作曲家許石的生平與作品 。 讀了不少台灣音樂史相關書籍,為何卻鮮在書上見他的名字,也罕在學校聽見?尤其此人亦是採集民間音樂的先驅之一。爬梳一些文獻資訊後,心裡大概也有個底,早期大部分音樂系所是許常惠教授開始教授台灣音樂史的,在他所編寫的教材裡,幾乎是紀錄他與史惟亮教授所帶領的民歌採集隊為主,在他的論著當中也可見得,其對許石將民歌以較商業化的作法改編、出版是不太認同的,也不難理解為何少見這個名字了。 同樣是早期作曲家,至少還有看到楊三郎的名字,讀過台音史的人會知道楊三郎和他的作品 《 望你早歸 》 ,但如果只是把書翻過,就僅此而已了。閱覽許石傳記會驚奇發現,許石與楊三郎交情甚篤,亦是姻親關係,在楊三郎的撮合下將外甥女鄭淑華介紹予許石,兩人進而交往並結為連理。 從楊三郎和許石的作品可以發現風格雖不同,旋律卻都帶有一點日本味,不管是 《 望你早歸 》 ,還是 《 鑼聲若響 》 或 《 安平追想曲 》,也是因為在 那個日本殖民統治的年代下,台灣人若想精進求學,一般都會選擇赴日深造;而在哪個地方或是跟哪位老師學習,都可以從作品中聽得出蛛絲馬跡。 早先一輩的創作在他們仙逝後,也跟著時代快被遺忘了,時至今日若是說有什麼曲調是年輕一代可能比較熟悉的,我想以許石的作品來說,除了 《 安平追想曲 》,另外《南都之夜》或許也算得上一首吧。 《南都之夜》的標題可能不被記得,但是旋律親切好記,尤其練過國樂團的人或許都不陌生,因 國樂合奏的 《 台灣追想曲 》便是從這取材而來。研讀作者嘔心彙編成冊的專刊與傳記, 正好也溯源了這首旋律。 《南都之夜》創作靈感來自日本歌曲 《 リンゴの唄 》 ( 蘋果之歌 ) ,可聽得出有幾分相似。 據歌手文夏口述此曲最先發表時名為 《 新台灣建設歌 》,後來改歌詞、以 《 南都之夜 》 傳唱後反而沒人記得最早版本; 1959 年上映的電影「空中小姐」於劇中以 《南都之夜》旋律重新填詞成插曲《台灣小調》,唱紅了這首作品,之後更被另行填詞成數種版本,延續傳唱了數十載。但我想 當今學子應該是對國樂合奏的旋律比較有感吧!   《 リンゴの唄 》( 蘋果之歌) 旋律,筆者採譜。 其實我當年...

唸歌工尺譜的對照

圖片
  前一篇文章 「 失傳或失真 」提到現今唸歌的傳唱已從工尺譜轉為西洋記譜一事,此篇就之前未提及的細節再補述。   現今的音樂人或樂友幾乎都是以線譜或簡譜理解音樂了,對工尺譜大概略知樣貌,十之八九應該都說不出所以然。那工尺譜是什麼、要怎麼看呢?它 是以文字或符號標記手指的位置,文字或符號本身不代表音高,若音域範圍加大,會在相應的八度上,高音加上人字旁或末筆向上挑,低音在右下多加撇。不同樂種稍有差異,沒有統一的記法。   我在整理樂譜對照時,內心其實也很掙扎,畢竟我對工尺並不十分熟悉,只看過南北管、崑曲、西安鼓樂等中國傳統音樂或戲曲的傳譜,實際操演工尺譜彈奏也只練過南管三絃;而歌子戲、唸歌向來是口傳的,尤其是唱腔會跟著語調而改,紙本的文本記錄主要是歌子冊,目前尚無針對音樂本體的工尺譜紀錄 。   由於唸歌內容講述的大多是完整的故事,實際演出也不會直接把工尺唱出來,所以工尺譜的對照,材料來源就是敝人向楊秀卿藝師習藝時央求其彈唱的錄音了。以下是幾個常用曲調的片段: 【七字調】 【都馬 調】 【車鼓調】   若是以簡譜入門學彈月琴的人來說,上面的曲會用到兩種定絃 ,在彈 【 江湖調 】 、 【 七字調 】 時兩絃的音會用「 mi 、 la 」來定,彈 【 都馬調 】 、 【 雜唸調 】 會用「 sol 、 re 」;但 從整理的譜例可以看到,以簡譜來記,首調唱名的記法換個曲調就轉了調,可是原始的工尺唱名並沒有變,僅是唱名的音高依調別而略調整 ,由此素材可見,唸歌與同出於福建的南管一樣是屬固定唱名法。在現行體制的音樂教育下,直接將傳統音樂皆歸類為首調音樂,也是會讓人誤解的。 我將上述譜例整理成如下圖: 註:關於下方有兩個升記號的調式,更嚴謹的研究論文是採用臨時記號,而不顯示西洋調性, 此處為加上線簡譜對照而如此標明。   這個 「 固定調工尺譜 」 的概念,對於深入學習傳統音樂的人應該是有印象的,如南管 的 五空管、倍思管,廣東客家音樂的硬弦、軟弦,潮州音樂二四譜中的輕三六、重六調,大致是在這樣的五字記譜架構上,工尺譜或二四譜上的譜字不變,但演奏時照著管門或調別,更改某幾字的音高。   一般傳統音樂研...

百家爭鳴的喧囂之後-2018上海樂器展古箏類小記

圖片
2018年上海樂器展入口處,入場人數相當龐大。   素聞樂器展盛況多年,今年終於在友人提議下前往,不入大觀園焉能開眼界呢?尤其這些年週遭友人陸續西進發展,遂興起百聞不如一見之念。 展場內的接駁車 展場位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腹地之大實在是長年生活在蕞爾小島上無法想像的,樂器展含各種中西樂器就有 14 個館,雖然徒步都還是走得到,但佔地面積幾乎可以當作足球場了,繞一圈更費體力,在入口處還有接駁車可以搭。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主要就鎖定 3 間民樂館中的古箏攤位了。 常常被問古箏到底有那些牌子?推薦哪一家呢? 真的深入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各品牌和工廠就上百家,實在不太可能每項都試過,各有優點也還要考慮使用者個人的喜好,所以很難直接給一個客觀又明確的回答。 有別於台灣的樂器展,在上海可以看到更多大陸品牌的古箏,連台灣的廠商也趨之若鶩,這次在展場的台灣品牌就有松竹梅、宏聲、松柏、桐發等等,還有新品牌采樂,大概是看準高端客群和大量的學習人口,寧願在大陸參展,也不想在世貿的小攤擠一角吧。 戶外另搭的民樂館其中一館。 而大陸古箏的牌子,可能因為是地利的關係,在台較常見的大概就是上海敦煌、樂聖,揚州金韻,以及最近很紅的香港炫光箏了。其他較大的還有上海神聲、鼎韻,揚州琼花、泉聲、龍鳳、莫高,陝西的朱雀 …… ,較新如廣東的箏語,河南的承運、弦舞,如百家爭鳴般族繁不及備載。以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古箏產地來看,較多是來自河南蘭考一帶、江蘇揚州和徐州的指甲琴弦廠,較少數其他省份的。當然並非全部的廠商都會來參展,相信還有一些職人性格、或是覺得太遠、太費勁的廠牌沒有前來。 展場中也可見各攤有互別苗頭的意味,攤位面積大的廠商有的很講究擺設和營造出來的氛圍,大概不同形象吸引到的客群也不一樣。遊走在各攤如同進入喧鬧的菜市場,有的廠商還特別隔出一個小空間給人試音;也像逛百貨精品一樣,有的品牌招待來客較熱情親切,也有姿態較高的。我相信現在大部分擺得出來的都有一定品質,除非有忠實支持的品牌,不然會買哪一家的琴,就是有沒有看對眼、信不信任,試彈過後感覺如何了。 琼花古箏的攤位,走雅致文青風。 綜合來說,會場也是個交流的平台,要聯繫上樂器製造廠、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