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音樂之當地見聞與分享

加雅街假日市集一景


  
  出國演出,若無順道探訪當地未免可惜,因此在卸下演奏家的衣妝後,隔天我們整團就變成十足的觀光客了。大多人聽到馬來西亞通常會想到吉隆坡、檳城,比較繁華熱鬧、有連到新加坡的那一邊,但我們去的沙巴是在東馬,隔著一片機程兩小時的海,在另一頭的婆羅洲上;而這島上就有三個國家:馬來西亞、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保留了更多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習俗,風景很不一樣。
婆羅洲這塊島上就有三個國家:
馬來西亞(東馬)、印尼(加里曼丹)、汶萊,汶萊被東馬包圍著。
東馬又分兩個行政區:沙巴、砂拉越


  踏上這塊土地與當地人互動後,才真切感受到多元民族是怎麼回事。在臺灣基本上是華人社會,有原住民但人數少,雖然可以在社會科的課堂上聽到「種族」這個詞,但多數是提到美國史上的種族隔離,比較是負向連結,概念其實也很模糊;在馬來西亞,佔最多數的是馬來人,而東馬更有許多當地的原住民,血統與菲律賓人相近,含華人加總約有三十個民族,五官、膚色明顯不同,彼此說著不同語言、過各自的傳統生活、信自己的宗教。



休息站內的Gulingtangan,含八個鑼
但敲出來是六聲音階

  在我們前往觀賞當地生態的路上有一亭子搭成的休息站,站內擺放著一架鳥形的鑼供遊客玩賞;身為學民族音樂的人,怎能對樂器不心動?看到這種形式的鑼,心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甘美朗,但又想說甘美朗是印尼音樂呀!繞到側邊,看到鑼架上貼了標籤,說明這個樂器叫「Gulingtangan」;然而查找資料,發現這樂器屬汶萊(Brunei)音樂,當時覺得困惑,後來看了地圖發現汶萊就在旁邊,印尼也在下方,所以推測應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經過交流而形成,畢竟這幾個國家二十世紀建成,但人民是久遠以前就在這些區塊的[1]



  只是印象中樂器都會被保護得很好,這樂器卻放在形同戶外的休息站,金屬表層完全氧化,和我在研究所上看到金光閃閃、亮到可以當鏡子的甘美朗鑼的待遇有些落差。或許,該改的應是我們習樂之人的觀念?這些樂器的演奏,似乎常是在戶外,頂多在亭內蔭涼處,古早也沒有空調;而說怕日曬,在這兒人可能還比樂器怕曬。另外,熱帶地區的午後常有滂沱雷雨,也難保樂器不被雨淋到。


鳥形鑼側邊的說明標籤
他的名字叫"Gulingtangan"


  對我們來說特別的事物,當地人其實習以為常,只能說,這些樂器、舞樂,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融入生活的,又有什麼是需要特別抽出來保護的呢?被過度保護的,可能是我們的意識也說不定。




龍尾灣海灘邊的露天舞樂表演。圈起處為受到風吹日晒雨淋的鑼。




  而此次旅程剛好跨週末,觀光的行程中有安排去位於加雅街(Jalan Gaya)的假日市集,聽聞加雅街是沙巴首府亞庇市內最主要的街道,週日上午會有攤位聚集,可以一探究竟當地市民生活,也瞧瞧有什麼特產,當然要去挖些寶了。


  本來還在想他們的假日市集會不會跟臺灣很多地方的文創市集一樣,從北到南賣的東西都差不多?但我們也沒更多時間往其他地方跑,也就沒得比較了。好在市集規模不算小,有許多當地才有的水果、服飾、手工藝品、飲料小吃,更有賣鑼鼓、傳統樂器的小攤子,一大條街兩邊認真看完、找小吃還是可以花到一兩個鐘頭。


  市集是個可以講價的地方,顧客就算沒打算要談價,只要興味十足地駐足攤前,老闆就會開始在計算機上敲數字給人看;見客人沉思,還會有下一個數字。此趟本來就打算要帶個小樂器或CD回台當紀念品,看到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不禁見獵心喜,但市集畢竟也有許多商品是批來的,也有些良莠不齊,錢掏出來前還是要踩一下煞車。


  對於喜好民俗舞蹈衣飾或是從事新秘妝髮之人,這邊金光閃閃的低價首飾可說是採買家私的天堂;而我卻對樂器情有獨鍾。這裡的傳統樂器多為打擊樂器,有的精美可愛,卻不太能演奏,當擺飾反而比較合其價值。邊看邊想:買三個鑼的Gulingtangan精緻小模型好像也只能擺著;鑼群演奏的音樂只買一個大鑼也沒意義,更不好帶回去,大概要海運吧,但是帶回去要演奏什麼?還有看到類似笙的sompotong,如果我主修笙大概就會帶一個回去收藏了。

  剛好在賣鑼、瓶盤陶瓷器皿的攤子前看到招攬顧客的表演,所以後來我決定讓鑼樂留在記憶裡就好了。





  最開心的還是看到有賣CD光碟的攤子。攤子上基本都是流行歌曲,若要當地傳統音樂要另外問老闆。大概老闆也不常遇到像我們這類的客人,當我跟老闆說我想找的類型時,他還特別強調那個不好聽;我跟老闆說沒關係,我就是想要聽屬於當地的音樂。個人當然會有好聽或不好聽的感覺,但以研究者的身分來聽,通常會撇除主觀的喜好,對我來說這種才有收藏價值啊!現場可以試聽,確定片子沒問題。不得不說封面的設計一度讓人懷疑是不是盜版品,但看到雷射認證貼紙,想想還是相信吧。旅程天數不長,無法一一實際聽現場音樂表演,只好由CD來補足了。以下介紹三片CD,由於上面皆無中文,封面和側標加起來還不一定知道專輯名稱到底叫什麼,因此中文名稱為暫譯,並加上CD上的編號。



沙巴音樂精選 (Sabah special collection, SPCD2004)


  封面斗大的「SABAH」字樣和各族人圖片讓人看一眼就知道是沙巴傳統音樂。專輯內含歌樂、器樂,主要收錄卡達山(Kadazan)、杜順(Dusun)、 巴瑤(Bajau)、姆律(Murut)和華人五種民族的器樂和歌曲。


  歌樂受西洋流行音樂影響,有的像是配伴唱帶唱的也有像是現場錄製的,感覺像集合不同次錄音的合輯。


  器樂的部分是特殊樂器音色、演奏型態的錄音,含有賓南邦(Penampang)、丹南(Tenom)、吧巴(Papar)的鑼,聽起來有固定的開始和結束模式,在敲打之前會先吆喝,中間則不斷反覆相同的節奏,如丹南的鑼主要節奏以四拍(下)為一小節,重複了四分鐘最後敲兩下結束;吧巴的鑼群,相對高音的鑼會敲較複雜的節奏,像是切分或附點,低音像是扮演穩住速度的節拍器,最後吆喝聲結束。除了鑼,還有沙巴笙(sompotong)、聽起來很像管子號角土拉(turah)[2]


  若以蒐集民族音樂的角度來看,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張,雖然封面沒有很好看,但內容挺值得收藏的。



連續蘇馬照音樂 (Non-stop Sumazau, SRCD2194)


  蘇馬照是卡達山-杜順的傳統民俗舞蹈。[3] 推測這張CD是錄製成舞蹈用的播放音樂,有歌唱但背景音樂像是卡拉OK伴唱。整張就只有兩個音檔,分別長1213分鐘;雖說是「不間斷」,但其實每個音檔是由八首歌曲連接而成,歌曲本身並不是長的。跳舞時,男女舞者身著如同CD封面的黑衣服飾,擺動雙臂模仿鳥翼飛翔的姿勢。[4]


  如果只是想帶一張音樂光碟回去作紀念、偶爾放來聽聽的話這張挺適合的,音樂出來的瞬間會有一種到南洋度假跟旁人一起嗨的錯覺。





竹樂器交響樂團專輯 (Bamboo Orchestra, SKCD7091)

  這是一張純器樂的專輯。專輯內含10首樂曲,器樂的演奏是由竹子製成的樂器群吹、敲而成,而音樂是由 “Kumpulan Suara Perindu Kinabalu” 樂團錄製的,上網還可以找到他們的臉書專頁。


  在這樣的編制裡面,擔任主旋律的多為音域較高的竹笛吹奏主旋律,敲擊較為低沉的竹(木)琴當伴奏;前段提及的沙巴笙在這片反而感受不太到它,比較像偶爾串場一下的配角,或是當頑固節奏的襯底。


  這片聽起來一樣也有到南洋度假的感覺,如果是不太喜歡聽歌的人很適合聽這片,少了歌詞的干擾更能專注在樂器的音色上。只是,南島語系文化圈的音樂,通常歌、舞、樂是分不開的,基本上不太有專門器樂曲;且越是現代錄製的,難免摻入越多外來的元素,像是非常規律的二或四拍姆搭姆搭、前低後高的節奏、切分的拍子,就不太像是當地原始音樂的樣貌。



  這次隨團探訪沙巴,還有許多地方沒去,遺憾沒機會看到原汁原味的當地歌舞,僅以市集的一點戰利品聊表身為民族音樂學者對自身領域的熱情,寫點粗淺的介紹,期待還有機會再訪沙巴,看得更深入些。









[1] 關於這項樂器,可參考網站:https://hazhn.wordpress.com/ ;學術期刊可參考http://www.jstor.org/stable/25735479?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2017/9/21檢索。

          [2] Sompotong亦有拼sompoton、sampotonCD拼法為前者因此照前例。Turah的中文音譯為暫譯


[3] 卡達山、杜順雖為兩個民族,但在當地常會連同一起稱呼。

[4] 參考 DanceMalaysia 網站:http://www.dancemalaysia.com/Dance/Traditional/Folk_Dance_East/Sumazau/sumazau.htm 2017/9/21檢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簡譜軟體「易譜」與「酷特音樂風」繕打感想

製譜軟體-Finale、EOP NMN Master、CuteMusic(CuteMIDI)

唸歌工尺譜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