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音樂之當地見聞與分享

加雅街假日市集一景 出國演出,若無順道探訪當地未免可惜,因此在卸下演奏家的衣妝後,隔天我們整團就變成十足的觀光客了。大多人聽到馬來西亞通常會想到吉隆坡、檳城,比較繁華熱鬧、有連到新加坡的那一邊,但我們去的沙巴是在東馬,隔著一片機程兩小時的海,在另一頭的婆羅洲上;而這島上就有三個國家:馬來西亞、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保留了更多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習俗,風景很不一樣。 婆羅洲這塊島上就有三個國家: 馬來西亞(東馬)、印尼(加里曼丹)、汶萊,汶萊被東馬包圍著。 東馬又分兩個行政區:沙巴、砂拉越 。 踏上這塊土地與當地人互動後,才真切感受到多元民族是怎麼回事。在臺灣基本上是華人社會,有原住民但人數少,雖然可以在社會科的課堂上聽到「種族」這個詞,但多數是提到美國史上的種族隔離,比較是負向連結,概念其實也很模糊;在馬來西亞,佔最多數的是馬來人,而東馬更有許多當地的原住民,血統與菲律賓人相近,含華人加總約有三十個民族,五官、膚色明顯不同,彼此說著不同語言、過各自的傳統生活、信自己的宗教。 休息站內的 Gulingtangan ,含八個鑼 但敲出來是六聲音階 在我們前往觀賞當地生態的路上有一亭子搭成的休息站,站內擺放著一架鳥形的鑼供遊客玩賞;身為學民族音樂的人,怎能對樂器不心動?看到這種形式的鑼,心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甘美朗,但又想說甘美朗是印尼音樂呀!繞到側邊,看到鑼架上貼了標籤,說明這個樂器叫「 Gulingtangan 」;然而查找資料,發現這樂器屬汶萊 (Brunei) 音樂,當時覺得困惑,後來看了地圖發現汶萊就在旁邊,印尼也在下方,所以推測應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經過交流而形成,畢竟這幾個國家二十世紀建成,但人民是久遠以前就在這些區塊的 。 [1] 只是印象中樂器都會被保護得很好,這樂器卻放在形同戶外的休息站,金屬表層完全氧化,和我在研究所上看到金光閃閃、亮到可以當鏡子的甘美朗鑼的待遇有些落差。或許,該改的應是我們習樂之人的觀念?這些樂器的演奏,似乎常是在戶外,頂多在亭內蔭涼處,古早也沒有空調;而說怕日曬,在這兒人可能還比樂器怕曬。另外,熱帶地區的午後常有滂沱雷雨,也難保樂器不被雨淋到。 鳥形鑼側邊的說明標籤 他的名字叫 "Gulingtan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