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沙巴」標籤的文章

沙巴音樂之當地見聞與分享

圖片
加雅街假日市集一景      出國演出,若無順道探訪當地未免可惜,因此在卸下演奏家的衣妝後,隔天我們整團就變成十足的觀光客了。大多人聽到馬來西亞通常會想到吉隆坡、檳城,比較繁華熱鬧、有連到新加坡的那一邊,但我們去的沙巴是在東馬,隔著一片機程兩小時的海,在另一頭的婆羅洲上;而這島上就有三個國家:馬來西亞、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保留了更多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習俗,風景很不一樣。 婆羅洲這塊島上就有三個國家: 馬來西亞(東馬)、印尼(加里曼丹)、汶萊,汶萊被東馬包圍著。 東馬又分兩個行政區:沙巴、砂拉越 。   踏上這塊土地與當地人互動後,才真切感受到多元民族是怎麼回事。在臺灣基本上是華人社會,有原住民但人數少,雖然可以在社會科的課堂上聽到「種族」這個詞,但多數是提到美國史上的種族隔離,比較是負向連結,概念其實也很模糊;在馬來西亞,佔最多數的是馬來人,而東馬更有許多當地的原住民,血統與菲律賓人相近,含華人加總約有三十個民族,五官、膚色明顯不同,彼此說著不同語言、過各自的傳統生活、信自己的宗教。 休息站內的 Gulingtangan ,含八個鑼 但敲出來是六聲音階   在我們前往觀賞當地生態的路上有一亭子搭成的休息站,站內擺放著一架鳥形的鑼供遊客玩賞;身為學民族音樂的人,怎能對樂器不心動?看到這種形式的鑼,心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甘美朗,但又想說甘美朗是印尼音樂呀!繞到側邊,看到鑼架上貼了標籤,說明這個樂器叫「 Gulingtangan 」;然而查找資料,發現這樂器屬汶萊 (Brunei) 音樂,當時覺得困惑,後來看了地圖發現汶萊就在旁邊,印尼也在下方,所以推測應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經過交流而形成,畢竟這幾個國家二十世紀建成,但人民是久遠以前就在這些區塊的 。 [1]   只是印象中樂器都會被保護得很好,這樂器卻放在形同戶外的休息站,金屬表層完全氧化,和我在研究所上看到金光閃閃、亮到可以當鏡子的甘美朗鑼的待遇有些落差。或許,該改的應是我們習樂之人的觀念?這些樂器的演奏,似乎常是在戶外,頂多在亭內蔭涼處,古早也沒有空調;而說怕日曬,在這兒人可能還比樂器怕曬。另外,熱帶地區的午後常有滂沱雷雨,也難保樂器不被雨淋到。 鳥形鑼側邊的說明標籤 他的名字叫 "Gulingtangan...

跟著國樂去沙巴

圖片
  今年八月初有幸與臺灣師大校友國樂團一同到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演出。此次演出地點是在沙巴州的一間獨立中學-吧巴中學 (Papar Middle School) 的禮堂。沙巴位於東馬,相較於吉隆坡、檳城所在的西馬,現代化的建設較少,但同時也較完整地保留了當地特有的風土民情。   在馬來西亞,公立學校是以馬來語為主要授課語言,因此若希望子嗣輩學習較多中國語文與文化,當地華人多讓孩子就讀華人開設的「獨立中學」。這是他們另發展出以中文為主的教學系統,有點類似台灣的私立學校,可以有自主空間設計理想的課程;同時,在這類學校也較有國樂(當地稱「華樂」)的學習資源。 純樸可愛的吧巴中學(Papar Middle School) 2017.8.4 於吧巴中學門口與校方師生相見歡   吧巴中學的規模小而美,全校師生含初中、高中只有數百人。初到校門我們便受到熱烈歡迎,這個歡迎陣仗是他們幾乎出動了全校師生在門口列隊迎接、歡呼,再繼續列隊一路拍手拍到充當休息室的圖書館。在這間學校,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人數雖不多,卻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參加華樂團。   不像現在台灣許多學校雜務可以外包,因學校地理位置也離市區遠,週遭學子家裡多務農,校內許多事務如環境清潔、造景設計、活動辦理都是老師指導學生合力完成。 吧巴中學校內造景,是由學校老師指導學生模鑄而成   學校教學區的校地不大,我們要演出的禮堂就在進大門後即映入眼簾,也僅在圖書館的斜後方,兩者以雨遮相連。還在台灣時我們就知道禮堂是沒有空調的,僅有大風扇,看了才知道這麼大的空間若裝了空調,開下去電費應該會有點可觀,而獨立中學的辦學經費都是自籌的,所以還是會有所取捨吧!說到經費,贊助是獨立中學很大一部分的資金來源,可以看到校內某某大樓常是以捐助者之名命之,在台灣比較多是另取一個雅緻的名字,他們這邊就較為直接些,對初次看到的我們來說頗為驚訝。 於拿督蔡貞瑞禮堂演出。圖為江賜良老師指揮吧巴中學華樂團   而因為演出人數超過百人,舞台容納不下那麼多樂器與人,因此整個樂團就在舞台下方自成一樂池了。這麼龐大的演出陣仗在當地不多見的,原本校方還愁借不到那麼多支譜架,敝團團長得知後很慷慨地帶了一批新的譜架過去,演完就送給他們。 演出-電聲古箏的魔幻力量 電聲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