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小黃琴緣

圖片
  小時候,看著大人們把車前副駕駛座往後倒,再把一個人高的古箏從前門或後門放入使其平躺於副駕駛座上,總覺得就是這麼理所當然,小客車也是載得下古箏的啊,老師的車都還疊到兩、三台琴呢!直到後來因為家裡的人都不開車,把車賣了,自己只好找計程車載琴,才發現原來一般人看到這麼龐然大物,第一眼都認為放不進車裡。   不過身在台灣的好處就是處處皆是人情味吧,雖然會有運將拒載(尤其是在台北車站排隊等車時),但大部分的司機即便第一次載這麼長一台琴難免感到驚訝,還是會載載看。 一般轎車載標準箏的模樣:前座往後倒,再把琴直直地平放進去。   以前的我習慣就在路上攔計程車,或是手機撥號隨機叫車,想說反正也不會有人不願意載嘛!直到今年,可能次數越來越頻繁,遇到的人或狀況也多(或是司機遇到奧客太多?),才意外發現原來自己也算是 「 不速之客 」 之一,所以若是遇到較海派或是態度較和善的司機也都會趁機聊聊天問狀況,也才比較能理解司機大哥們的心理。對乘客言,能越多人擠一台車或是塞越多行李越划算;但是對運將來說,東西越少或人越少越好,不顧乘車品質也要顧及安全和油錢啊!   分享一個自己截至目前遇過最囧的經驗:2011年我的老師帶我們去北京參加音樂節的活動,在當地租了琴,中途換旅館出去後要歸還琴時,在路上真的一台計程車也攔不到(北京計程車原先就已經很不好攔了),我們使出了不同戰術,像是把琴放一邊一個人去攔車,好不容易攔到了車,司機一看到我們一票人,還帶那麼大的東西,就直接說不載,連續幾個都這麼說,問了原因,一個說他的車是載人的,不是載貨的,還有一個態度比較好一點的推說是有交通法規明訂不能前座倒下,大概是怕後面的視線被擋住吧!(但其他人還是有遇到願意載的司機啊!)出於無奈,也累了,我們最後是搬著琴搭公車回去的。經過那次經驗,深刻感受到在台灣叫車的方便,在台北更是隨便都可以攔到車,最壞的狀況頂多是司機擺臭臉吧。   另外,這一兩年也多了車行的因素。以前我都習慣撥打55688(台灣大車隊),但他們最近多了後廂或前座倒下會另外收搬運費500塊錢的規定(如此我出門一趟車費來回就一千起跳了),大部分司機其實不太會跟行李多的乘客收這個費用,尤其是用語音隨機叫車的,但也有的司機會很在乎這個費用;55178(大都會)客服小姐說他們不載超過120公分的物件;55899(大愛婦協)車隊則沒...

脾氣影響音樂?

  「 你講話怎麼這麼咄咄逼人?我告訴你,你脾氣這麼差,你琴不會彈得好的! 」   一個想用壞行情價跟我上課、買個琴老闆打折後仍以萬元為單位砍價的阿姨在我暴怒之後這樣回我。   這當中當然有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爭辯,先不論是怎樣的壞行情價還有砍價過程,以及我暴怒的質問,這裡只想單就「脾氣不好琴就彈不好」這件事反駁;因為我也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只是理智線斷掉的瞬間無法有條理又理性說出有問題的地方,只好行使緘默權了。   講這句話的人,你有考證過嗎?   脾氣只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的控管能力,不管好脾氣、壞脾氣,甚至怪脾氣,只要是人都會有脾氣;人不可能沒情緒,從古至今有誰一輩子都沒有情緒?誰沒脾氣?   照這句話的邏輯來看:   唱歌的人,如果脾氣不好,歌就唱不好?   所以脾氣好歌聲就動人?   學醫的人,如果脾氣不好,醫術就不好?   所以脾氣好醫術就沒問題?   寫報導的人,如果脾氣不好,文章就會亂寫? 所以脾氣好的,報導就很有內容?   不覺得跟脾氣關連不大嗎,重點在天賦或是個人專業的磨練吧!音樂家也是人,怎麼可能沒有脾氣,只能說學音樂就算可以修身養性,但也不會讓人修到完全沒脾氣(那該是宗教的力量吧?);再說,為什麼音樂家脾氣一定會好?一個實際上沒脾氣沒情緒的人,是要怎麼感受、表現音樂的張力。真的要認為脾氣和琴藝有關的人,要嘛根本不認為音樂可以是一種專職的職業,可以照"年紀"慢慢磨(說穿了就外行?);不然就不食人間煙火、生活過得還不錯,不必面對社會上的牛鬼蛇神,搞得自己凶神惡煞的。   那琴彈得好的人,一定是好脾氣?有時候我也想認同脾氣和音樂互相影響,遺憾的是,我就是有看過脾氣不好情緒起伏大起大落的老師,演奏的上台還是一樣演得好好的,作曲的作品一樣令人嘆為觀止,搞研究的研究一樣做得嚇嚇叫;也聽過來台表演的外國演奏家,琴聲感動了台下的觀眾,但合作的樂手其實看不慣演奏家私底下跩個二五八的樣子。   觀眾當然聽不出來合作樂手的心聲,樂手也不會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演奏的音樂上。演奏家在演奏時,演奏是工作、是職業,這一秒就算很生氣很火大,下一秒上台必須要演奏抒情、如歌的行板,還是要表現得很柔美。所以不管情緒如何,什麼時候該要有什麼樣子,叫做專業,我想這可以適用於任何職業上吧。當然情緒難免會影響工作成效,這就要看個人功力...

我們只是不敢顛覆既有的規範:關於最近的FreeTheNipple

   最近因為一系列 FreeTheNipple 的新聞和評論,讓我想到以前修「南島語系文化圈音樂研究」時在課堂上看到老師田野調查時拍的照片。那一系列的照片是老師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浦州拍攝的,其中一張照片拍的是協助老師做研究的學姊,照片中她穿著當地女性會穿的長長大草裙,原先穿過去的上衣仍緊緊包在她身上。   當地的習俗和華人社會相當不同,在他們的觀念裡,女性上空是非常自然、平常的事,反而是下半身嚴禁裸露,包含腿,所以一定是用大長裙遮蓋住,穿短褲、會露出腿的形狀的長褲也都不行,這個部分是只有很親的人、另一伴才能看到;如果依照我們平常的褲裝穿著出現在他們那裡,狀況就類似台北街上出了一個暴露狂。   像這樣的情形,身為研究者當然得尊重當地文化和習俗,所以下半身一定要蓋住,而上半身……當地居民不在意,但如果今天是我跟著老師去,我的 ( 異性 ) 老師在旁邊,我上衣一定說什麼也不脫下來(我相信老師也不想看到)。關於雅浦州的風俗與穿著,上網 google 一下 Yap State, Federal States of Micronesia 這個字串不難找到當地人生活的照片。我另外也要強調的是,當我們看這些上空的人們的照片時,並沒有感到圖片有傳達任何引發遐想的猥褻或情色訊息,台下大家看了這些照片,也沒有人覺得哪裡尷尬或不妥的。   傳統的觀念以及長久以來的約定俗成讓我們覺得身體的哪個部分露出來給人看到不好,無論是腿還是乳;然而,當我們覺得哪個部分露出來不妥,對另一個文化來說卻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不也看過外國人到臺灣美麗的海邊後覺得非常舒服,順手就把上衣脫了曬日光浴的新聞?   只能說,可以露哪裡的權利真的都得是當事者長期抗爭奮鬥取來的,不然就任由他人訂定的規範或約定俗成繼續宰治。我個人認為,要完整落實自己的身體自主權,最大的障礙,或許不是別人認為的「妳不能露」,更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經歷了長久的社會化洗禮後會覺得的「我不敢露」;不敢露 不一定是怕流言蜚語,而是還不敢接受自己赤裸著上身露點在別人面前的樣子,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所以即便贊同這個運動和理念,我想絕大多數的女生可能也很難以行動支持吧。 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是,即便以前住在女生宿舍,或是與閨密同住、出去玩,換衣服或洗澡時我們彼此都還是會下意識地遮一下,也會刻意迴避;或許我(和...

Face the Music

圖片
  音樂讓生活更加美好,卻也可以給生活一記當頭棒喝。How?   自從加入Line每日英文,就會不定時看看他究竟會迸出哪些片語;昨天出現的是"face the music",還配上一張插畫。光看字面上的意思會以為是"面對音樂"(但什麼叫做面對音樂呢?),其實這個俚語的意思是面對結果(通常不太是好結果)、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接受評論或處罰的意思。 翻拍自Longman Dictionary   平常看還沒什麼感覺,偏偏這幾天瘋狂趕論文進度,看到這麼一個片語真是讓人感到哭笑不得。拖了這麼多年,最近終於想到該好好面對它了。   這幾天每天醒來,沒特別的事就是趕快採譜、打譜、採譜、打譜,修改之前已寫的文字、沉思,幾乎整天都在電腦前,搞得現在的生活還真的是每天都在面對音樂、面對以前不想碰的部分,真是自作自受,現世報來得真快啊!   還好我挺能苦中作樂的。

音樂是興趣?

  A:「請問您是做什麼工作的?」   B:「我是音樂老師。」    A :「真好,興趣結合工作呢!」    C :「請問您的職業是?」        D:「我是XX演奏家。」   C:「真好,興趣結合工作呢!」   有次在和我的研究所同學閒聊時,才發現這樣的回答方式其實會直接踩到專業音樂家的地雷。   原因無他,因為對專業音樂家而言,音樂是豐富了人生沒錯,但這一路上來的訓練不但嚴謹,也不一定有趣,之後就是專職工作,從來就不(只)是當興趣,怎麼會說是興趣結合工作?和我聊天的同學,從小開始學琴,國中考上音樂班,之後就一路音樂班、音樂系,練琴當飯吃、上台像是走自己家一樣自然又從容不迫,每次演出又追求完美無缺,這樣的專業,光是興趣的練習是無法達到的。   要怪大概要怪世俗的刻板印象吧,一般人總覺得走音樂無法養活自己,也不知道專業在哪,好像只要唱唱歌、彈彈琴就好,所以會覺得音樂是培養用的興趣;但是對於職業是工程師、律師等職業的人,就不會回答:「哇!真好,興趣結合工作!」   當然也有可能有工程師是從小對數理非常有興趣、對寫程式有莫名的熱情,或是有人當律師前就著迷於情理法之間複雜的糾葛,在知道背景的狀況下回答「哇!真好,興趣結合工作!」那真的就非常適合了。   或許,會走上音樂之路,一開始真的是興趣?我個人一開始真的是因為興趣,但走向專業之路後,還能不能說是興趣呢?說興趣似乎有點膚淺,如果說我的興趣是鑽研學問,又搞得我像個怪人似的。我有非常有興趣看音樂學的書嗎?我想,我能從中獲得樂趣的比例可能還佔比較重。比起興趣、工作、職業,其實我更喜歡「志業」這個詞,這樣涵蓋的範圍更廣,音樂對我(們)而言,不但是日常要做的工作,也是外顯的職業,更是作為投入畢生時間、積蓄而不後悔的志業,不然明明就不賺錢,為什麼還要當音樂家?   音樂到底是不是興趣呢?聽一首樂曲,您會偏向把它當成舒服的背景音樂,還是腦中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分析動機、調性與和聲進行呢?如果是沒聽過的曲子,會不會想開始判斷這有可能是哪個時期的作品,或是哪個地方風格的音樂呢?下次,見到以音樂為職業的人,與其說「興趣結合工作」,不如說可以「樂在工作」,可能會比較恰當喔!

音樂背包客part2

圖片
  新進一台旅行箏後,我的演出行囊又起了些變化。一樣,我在整理行李時,還是以 一人可以像衣架一樣掛滿所有行囊為原則 。   除了一貫的紅背包,內容物類似上一篇 音樂背包客 所述,在新樂器和新架子的包包上我又有了新的收納靈感。   一般size的箏除了共鳴比起小台琴好,看起來氣勢也有差,但就是搬運會比較不方便,也限制想帶的其他東西;這陣子常常帶著琴跑來跑去,雖然有車坐,還是覺得提得很累,所以在一陣掙扎後決定買新的琴過看看新生活。   選琴時我也是找了很久,因為一般市售的旅行箏雖然看起來物美價廉,但音色卻不一定好,而且為美觀縮短所有的絃長,共鳴當然不如大台琴,所以當時在找琴時,我是相中了盧氏手工箏出的黑檀旅行箏,聲音聽起來比較清、亮,也拉長所有的琴絃增加有效絃長,高音區聽來和大台琴相當(只是外觀上就像是被去頭去尾似的)。   個人覺得帶著這台琴搭計程車真的非常方便,不用把前座倒下,只需要麻煩司機大哥在幫忙搬琴時不要把它當一般貨物一股腦兒往後箱丟就好了。   不過,如果是帶著出去住外面的話,保守的我還是覺得裝在厚一點的袋子比較保險。   所以新的收納狀況就變成這樣:   我一樣還是喜歡帶著有輪子的厚提袋,真的可以省下許多力氣。多出來的空間,就放演出服、備絃,或是其他柔軟的雜物。   另外,原先綠色袋子雖較薄,但放進去後仍佔空間,所以我後來還是把雁柱卸下來,怕壓到面板會留凹洞,而且放在車上行李堆時無法預料其他人的行李會不會壓到,行車顛頗時碰撞會不會留下無法補救的印記。此外,雁柱卸下後再裝回較容易跑音,所以最好到場行李安頓後趕緊裝上、調音,也多彈它幾下。   最後,是箏架袋的部分:   放在箏架上那坨白色的東西是一雙靴子。這副腳架是特別配合旅行箏的,特別輕,帶著很方便。我原先是想,架子就這個形狀,提袋這麼大,中間空一塊空間在那兒好像有點說不過去,但又怕放其他東西會壓壞架子。後來收行李時意外發現放演出鞋還蠻合適的,其他空間也可以再塞一些柔軟衣物,以及樂譜。   如此,我一樣可以後面背著紅背包、提著琴,再拎著箏架袋,一人掛滿所有家私,雖然這樣還是很重,但無援手時至少不必乾著急。

立委蔡正元罷免案之紀實與我思

圖片
  身為港湖人,有幸能目睹並參與立委蔡正元罷免案的整個過程。為什麼要說有榮幸呢?目前在台灣的罷免史上,真的能去投下罷免一票的,都侷限在某個鄉鎮市區,所以這個區域以外的人,若不是對政治特別敏感,絕對感受不到有選舉/罷免這件事,更遑論行使罷免權的權利了。前天罷免案告一段落,趁這兩天有閒整理一下這陣子的所見所聞與一點點心得。   由於我週遭認為蔡正元做得好與不好的人都有,都有各自認為非情緒性的贊成罷免與否的理由(當然也有無感的),在此對理由的部分不想特別著墨;如果要論罷免理由書和蔡的答辯書,可以另成一篇,一定有人有寫,而且寫得也會比我好吧。 2014.02.07作者攝於東湖路   投票前一週的週末,我看到宣傳車的當下其實挺驚訝的,雖然知道罷免不得宣傳有其爭議,但罷免目前還是不能宣傳的,怎麼就這麼光明正大宣傳了?   後來估狗了一下罷免、不得宣傳、違憲之類的關鍵字,心裡大概有個底,也就覺得沒什麼好驚訝了,反而覺得我真的非常保守。   車隊沿路發給路人酷卡和貼紙,他們大概覺得會在這個區域出沒的人幾乎都是當地人,而且會駐足觀看的人通常也不會排斥拿個單子,偏偏我身旁的友人並不是本區居民,立場不同也不想拿,只是陪我(冷眼)旁觀,但是我看熱心的志工看起來是要一人發一張,為避免尷尬,我就幫他收下了。   酷卡的背面有個簡潔易懂的投票宣傳與注意事項。其實有在關注時事、有投過票的人都會有印象何時去投、應該要去哪裡投票,只是沒有看到這張宣傳,大部分要去投票的人應該都很納悶到底什麼時候會收到選舉公報和投票通知單。   心裡急歸急,但一場選務工作會有的作業其實不簡單,動用的人力也不容小覷,尤其要弄造冊的基層公務員,真的很辛苦,這是在當過選務人員後體會到的一點心得。   以往到了選舉,就會開始有各式各樣的宣傳,包括電視廣告的政令宣導,在投票前大約一個月多數人就開始會有概念哪天要去投票,而投票時就算沒帶通知單也可以投,所以對我而言有沒有投票通知單其實無關痛癢。   這一次,繼成年後第一次收到投票通知單,第二次對投票通知單有感覺。我的多數國中同學好像都有收到投票通知,但有個住我附近的大學學姊說家裡沒收到通知單,我不確定到底有多大的比例沒收到通知,看起來是真的有疏漏。   對於贊成罷免與否,我"感覺"週遭贊成的聲音聽起來是多於反對的,直...

我的國樂故事

        華堂今日喜筵開,多虧小青巧安排  啊~ 啊~ 堂上懸燈又結彩,五鬼搬運樂開懷  啊~ 啊~ 絲竹之聲多悅耳,鞭炮齊鳴如春雷  啊~ 啊~ 這段樂曲是二十多年前的電視劇 《 白蛇傳(新白娘子傳奇) 》的其中一個唱段 ,畫面是許仙和白素貞成親,小青用法術變出了張燈結綵的廳堂和一組樂隊。這一幕雖然很短,但卻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次看到國樂演奏,印象頗深。那時我才讀幼稚園,根本不知道那堆樂器名稱為何,只知道這堆樂器的其中一項長長的,特別大台。 就這樣一直到小學二年級,我才終於看到那長長的大台樂器,叫做古箏,當年我的啟蒙恩師帶著她的學生們在我就讀的小學辦師生演奏會。音樂會結束後,家母一句 「 要不要學學看? 」牽成了我和這項樂器的不解之緣,這一學就學到高中。 跟其他一開始就接觸到國樂團的人相比,我當時根本沒想到我可以選別的啊!所以在我的國樂世界裡,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有聽箏獨奏和箏樂團合奏。 以前只知道自己喜歡音樂,但一直都是當作興趣。上國中後,某次老師問我要不要考臺南藝術學院(就是現在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當時還很新,不多人知道這間學校),只要考主修樂器和樂理就好,不用另外考鋼琴副修,而且考試時間是國三的寒假,就算沒考上也不影響之後升高中的基測。當時聽了覺得 …… 好像也不錯,就答應了;但當時教我樂理的老師覺得如果沒有鋼琴基礎很難懂樂理,我的父母又完全是外行,所以就聽老師的話,於是我就開始古箏之外又學鋼琴加樂理。 南藝考試分初試和複試,初試只有考自選曲一首,進了複試才會考到指定曲和樂理。這樣的準備時間其實很短,而我向來又是個容易緊張的人,其實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當時想說就平常心吧,搞不好連初試都不會過,所以指定曲用的箏就放在車上。結果出乎意料,初試過了,可以留下來考複試,殊不知這才是悲劇的開始。放在車上的箏因為受到一裡一外溫差的影響,甫調好音而已,開始彈就完全大走音;考樂理的時候,我聽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聽寫,手忙腳亂的,那時候感覺很驚奇為什麼旁邊的人可以寫那麼快。一直到多年後我才知道原來聽寫是要另外練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會覺得自己當時真呆,怎麼不會自己找簡章仔細看過一遍呢。 想當然爾,考試結果非常慘烈,內心不免感到失落,但也沒時間難過,因為再過數個月就要考基測了...

2014/12/30 很久沒有敬我了妳 試片場觀後心得

圖片
  承蒙海豚媽媽之邀,有幸能先睹這部電影。這部由角頭音樂製作的電影,其實在2010年時先有音樂劇的表演,可惜當時沒看到現場的演出。 持"票"在電影院前留影   試映會當天是好天氣,電影院外站了一團一團等著進場看片的人。本來以為拿到的票應該就是一張電影院的制式票券,想不到最後是憑著一杯裝了一口小米酒的竹杯進場,真是太有fu了!   關於劇情......google電影標題就可以找到了,細節首映當天(2015/01/23)看了也就知道了,不另贅述囉!在此,我想提出一些個人覺得比較有趣或是印象比較深刻的點,讓各位在看片前可以先有個底(或先做點功課?);看完片後,也可以好好沉澱一下,思考更深層的議題。   這部片之所以吸引我,除了因為本身就是曾紅極一時的音樂劇,另外就是非常切中時事議題吧!   音樂部分,片中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原住民音樂能不能搬上音樂廳呢?難道只有交響樂團,才是登大雅之堂的唯一首選?相信一般人一想到在正經八百的舞台上表演的音樂,腦中最先浮現的大概也是一位指揮對一整個樂團、或是一個正在演奏的鋼琴家的畫面吧!所以當原住民天籟的歌聲劃破音樂廳嚴肅的寧靜,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音樂本身無貴賤之分,會這樣以意識形態劃分的是人,我們頂多以其結構分析某項音樂藝術性的高低,但就算分藝術性的高低,無論個人喜歡不喜歡,都(可能)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展現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所以,不管是原住民音樂、國樂、古典樂.....我想,.能觸動人心的,就是好音樂吧!舉個例子,片中角色顯現的情緒似乎很反對中國音樂(當然是對於政策),身為臺灣人,追尋臺灣特有的音樂是理所當然的,這點我認同;但對我而言,雖然我也是個討厭對岸強悍無理作風的臺灣人,可是因為學國樂上來的背景,聽到熟悉的國樂器音色和曲調還是會有感覺,不會因為他是對岸來的就一律排斥。只能說,我們這些強勢文化,真的是太壓迫這塊土地原先的主人了。   時事議題方面,片中可以見到一些新聞舊聞也融入了劇中,從演員口中說出倍感親切,也有變成逗趣的對話,像是 「 釣魚台是不是我們的 」、 「 去釣魚台要簽證嗎? 」 ;樂團快閃演出的靈感,以2012年在總統府前的反核快閃作為靈感來源,當時那段一群人躺在路中間喊 「 我是人,我反核 」 的片段就被剪進了電影中。另外,出了電影院門口,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