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錢培養美感?

  昨天教育部長被立委質詢台灣美感教育不足。大環境使然,我們國家又不是缺乏藝術相關技能的老師,也不是缺乏藝文展演,相反的反而發展非常蓬勃,不但國家級的展演場地可以欣賞藝術,其實一般大學院校的音樂廳或藝廊幾乎每天都有展,甚至社區也會有社區音樂會,這些大多不另收取觀賞費用,一般人可得的藝術資源其實非常多;無奈政策和產業就是不重視學校裡面的藝能科,因為事實上它真的不是個可以賺大錢的事業,既然不被重視、不賺錢,那功利取向的人會捨棄自己的利益嗎?不改善這樣的風氣,美感教育的推行就會相當辛苦。

  好不容易終於有立委願意出來為「美」講講話,但不知道到底是記者下標不當還是立委問話沒做足功課的問題,導致這件事看起來像一群外行人討論行外的議題,接著要執行外行的政策。

  報導在此,對事不對人。
中時: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8002062-260115
自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7016



  不知道是因為設計過教案的關係,或是其實大家跟我一樣,覺得立委的質詢方式(引起動機)很怪?舉了三位設計師(珠寶、服裝、女鞋)的照片,問部長認不認得,由此來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美感嗎?原來委員認為知道設計師長什麼樣子就有美感囉,看不看得出個人設計風格、作品特色不在探討範圍內是嗎?我在買衣服、首飾、鞋包的時候只在乎好不好看、喜不喜歡,其實不太會問設計師是誰,只是可能剛好同個設計師的款式我都非常中意;那些有打設計師名字的時裝專櫃,服裝是真的好看,但我根本不敢買,買了可能也穿不了幾次(當然,那是藝術品!)。先不論照片到底是設計師的作品還是設計師本人,一般男性會對珠寶、首飾、時裝甚至是女鞋有研究嗎?如果今天部長是被問名畫作者和名稱答不上來,那可能真的挺囧的,但珠寶服裝女鞋這個例子實在是無法涵蓋所有年齡層和性別啊,我相信很多人如果被問到都會和部長一樣一頭霧水。

  至於奧運選手服......個人覺得是真的沒很好看,但不只是選手服,其實台灣大部分公立學校的制服......有人說過好看嗎?這些制服還不知道從什麼年代就有了,我指的是年代比較久遠的學校。制服醜歸醜,但大家都還是照穿,甚至愛穿,因為穿的是榮耀,不是美感。另外我相信現在年輕一代比起老一輩更有自己的審美觀念,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在路上很少看到高中女生繫皮帶、將制服完全紮進裙裡、短裙還過膝,而且現在髮禁也沒了,就算不能染也不再只是頂著西瓜皮。比起以前,臺灣的美感教育是真的有在進步啦!

  部長被質詢完後,承諾委員的的意見:讓每位學生在國中畢業前學會一項樂器、到故宮參觀過一次展覽及到兩廳院看過一次表演。政府在擬定政策的時候,通常都會訂定目標,限定多久時間一定要達成某個程度;殊不知在藝術這個領域,質與量權衡後質是勝於量的,很少人會用精準的數字告訴你如何達成目標,因為同樣的程度,每個人會花掉的時間不一定一樣。也因為這種預期不了的結果,對於習慣要有實質做法及看到成效的台灣人來說,沒標準沒依據的事情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或是憤怒,所以一定要有人出來說該怎麼做。只是,在場討論的人當時可能太累了,或是真的外行,都沒有發現這個提議的盲點,然後部長就承諾了。



  我認為的盲點:

  學會一項樂器:
  現在國中音樂不是有教直笛吹奏嗎,直笛不是樂器嗎?就算不吹直笛,也可以唱歌啊,自己的身體本身就是樂器了(不然主修聲樂是怎麼回事)。如果只是要表象的會演奏一種樂器,那坊間許多才藝老師可能會感謝你,畢竟有學生就有收入,雖然在台灣一堂的鐘點費大約已經被砍到對岸行情價的1/2~1/4;但也會痛恨你,因為不是每個小孩都會想學樂器,被逼迫學習的孩子並不會發自內心想知道些什麼,他可能還覺得他寶貴的時間被浪費了,這種人通常上課不是沒反應就是會鬧,沒有教學品質可言。題外話,我讀國中的時候一位老師曾一時興起問班上有多少人學過鋼琴,包括我在內大約2/3的人舉手,這2/3人還不包括有參加學校樂團的學生;但我是在台北市郊區,其他地區我不知道,也很顯然如果要每個學生都另學一項樂器,在都市地區的家庭大多有能力自己負擔。
  另外,只要有學樂器就能培養美感?我想,要說會一項樂器,至少要知道如何在樂器上演奏出音階,並至少可以演奏兩首以上的曲子吧,如果不練基本功的話要達到這點其實不難,應該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了(可以彈個兒歌,再次強調沒基本功)。但是如果只是功利地認為會了就不學了,這麼短的時間真的能培養出美感嗎,或者說,能讓一個人頓時變得有氣質嗎?有的話可能也不是學樂器的結果,不然我也學兩個月然後暫停,順便跟樂器一起拍照,以示自己品味不俗。

  去過一次故宮、兩廳院:
  說真的故宮展覽和兩廳院展演都值得觀賞,能在國家級場地展演的參展者或作品都是通過審核、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或身經百戰而展頭露角的菁英。只是,兩廳院各去過一次就可以提升美感?去很多次就一定會提升美感?
  我相信全台每個學生國中畢業前都要到故宮或兩廳院有一定難度,也贊同改讓學生到各地相同等級的博物館或藝術表演廳,不然這對住在台北以外的學生不太公平,除非預算把通勤兩地的來回車馬費也算進去了;前面我也提到一般大學院校的音樂廳或藝廊幾乎每天都有不另外收取費用的展,而這些展演也都是年輕藝術家、音樂家費盡心思籌畫的,本身就具相當水準,不亞於國家級場地的展演。

  
  照上所述,目前其實每位學生實際上都會樂器(除非學校沒排音樂課,或是音樂課不是音樂老師帶),而參觀展演也可以去各地相同等級的博物館或藝術表演廳,還需要用到編列預算的42億嗎?與其補助學生另外學樂器或看展票的費用,不如補助給優質藝文團體到台灣各縣市或學校展演,如此對偏鄉學校的學生也公平,合理否?我們自己用錢可能都要求花在刀口上,錙銖必較,對政府編列的計畫開銷當然也必須關心,畢竟這些錢的來源應該都是我們繳的吧!



  藝術這個領域是相當主觀的,沒有一定的答案,沒有對或錯,甲覺得好看的作品乙可能不屑一顧,丙和丁在演奏同一首曲子時詮釋的手法可能略有差異。設計出來的東西好看不好看、演唱或彈奏出來的音樂好聽不好聽,絕對不是靠幾次沾醬油式的看展或聽課就可以訓練出來的,而是要靠時間與個人的吸收,內化成自己的意識。它是一種內涵的培養,不是技能的訓練。什麼是美?相信許多藝術家都會說這是一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用講的無法完整表達,講得出來也就不美了,美感不是達到某個指標就一定會有。

  我想,雖然沒有具體的指標,但若一個人能夠欣賞某一樣事物,並從中感到滿足,就是有美感了吧。一個人能否有美感,除了學校藝術教育,家中長輩給予的環境也會影響;此外,除了人為的美,還有大自然的美,藝術家的靈感部份是來自於自然界的現象,無論是壯麗的高山、流水,或成群飛過的禽鳥,在眼底留下的線條與瞬間的震撼,都有可能是創作的來源,這些在城市長大的小孩反而缺乏。

  早在去年教育部就已經將今年訂為美感教育年,美感教育計畫撥的經費是一筆為數不小的錢,這些錢真的要照開會的提案花掉?真的需要花這麼多錢培養每個學生的美感?雖然讓「每個」學生都學樂器和看展的立意最初是良善的,但實際上也絕對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需求,家境好的學生本身正在進行的才藝課程可能就不只一項、國家音樂廳也不知道去過幾趟了,像這種就不用另外再編預算了,經費給有需求卻真的沒錢的地區和學生,才不會變成已經擁有資源的人浪費或濫用資源,沒有資源的人還是只能使用有限的資源。
  

  最後,一點個人心中的疑惑:我們的美感教育如果是讓一群不知道有沒有美感的人來領頭並擬訂計畫,真的有辦法提升下一代全體美感素質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簡譜軟體「易譜」與「酷特音樂風」繕打感想

製譜軟體-Finale、EOP NMN Master、CuteMusic(CuteMIDI)

唸歌工尺譜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