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名樂器的啟示
長久以來我都不是很能接受在音樂會上介紹樂器,無論是用中文還是英文,總覺得一些簡易的資訊上網查一查就知道了。
一直到家母自以色列遊玩歸國帶回了下圖三樣樂器,問了名字和演奏方式卻一問三不知之後,我想我知道推廣音樂會的必要,和英文的重要了……(至少要會拼音吧,哭)
某種搖鈴 |
某種沙鈴,圓頭內有填沙子 搖晃時圓頭外的木珠也會跟著撞擊發出聲響 |
某種擦絃樂器,只有一根絃,看起來像是用鐵絲綁上去。不知道定絃,聽說還有其他 |
一般人可能覺得好玩就好,不知道也沒關係,凡事鑽研到底非弄清楚不可可是會煩死人;但偏偏在做研究這件事情上,就會一直鑽鑽鑽,雖然在我看來不算壞事,可是若把這個習慣帶到和人平日相處上就很恐怖了~
在學術文章上面對於一項不普及或是不熟悉的人、事、物,通常會加上註解,使讀者在研讀上更加順暢。
例如(Turabian格式):
筆者於2012年1月開始於楊秀卿老師門下,1斷斷續續學了半年多的唸歌,除了實地採訪與調查,另有做文獻回顧與資料蒐集......
1楊秀卿,1934年生於新店,四歲雙眼因病失明,其後隨養母學習唸歌。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中華文化總會終身成就獎、第11屆國家文藝獎、台北縣市第一屆台北傳統藝師獎,並接受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說唱保存者。
尤其在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其他文化的人事物時更不能嫌麻煩,而且最好還要附上原文。舉個例子來說,像是我之前的文章講到Karl Komzák時是用中文描述,但學術文章不能中英文夾雜,所以如果他沒有中文名字就要幫他取個中文名字,叫做孔薩克 (Jr. Karl Komzák, 1850-1905) 這樣。
回到主題,當我只有看到實體樂器,連名字也不知道,週遭又沒有以色列人可以問,一時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查起。還好現在網際網路非常發達,只要上傳照片並勇於發問說不定就有善心又博學的人回應了。
隔行如隔山,換個語言就換一個世界,還是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太簡單,有機會宣揚自己文化的音樂或樂器就不吝嗇地講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