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簡譜軟體「易譜」與「酷特音樂風」繕打感想

圖片
筆者繕打之樂譜,使用的軟體左為易譜、右為酷特音樂風。 前幾日友人和我聊起了適用於蘋果電腦的簡譜軟體,並問我是否知道「 易譜 」這個軟體。我是事後上網搜尋才知道的,研究一下發現還蠻理想的, windows 跟 mac 都可以使用,所以就下載了試用看看,再進而買付費版,對於繕打過程和完成的作品我都還挺滿意的。   這個軟體還可以打陶笛譜、吉他六線譜、四線譜等,也有二胡、琵琶甚至鑼鼓經的記譜符號,再更強大的功能還有線簡轉換、 musicXml 導入,付費的功能分成入門版和專業版,而我考慮到個人主要是用在編打古箏曲譜和教材,所以就只先買了入門版,夠用即可。以往我慣用的是「 酷特音樂風 」 ( 以下簡稱酷特 ) ,因此也會著重在這個軟體和「易譜」的比較。「酷特」在以前的網誌 ( 製譜軟體- Finale 、 EOP NMN Master 、 CuteMusic(CuteMIDI ) ) 有寫到,於此篇就不再贅述了。   由於我平時打的幾乎都是古箏譜,所以對於這兩種軟體的比較便以古箏演奏者的角度切入了。以下我整理成驅動方式、輸出格式、音符輸入方式、版面調整四點來說。   驅動方式 除了單機版或是免費版的下載之後就可以立即使用,這兩個付費的軟體在下載後還有一道程序才能開始動手打譜。我的酷特是買加密狗版,意即要插著買軟體附的 USB 才能編輯樂譜。 易譜是則是需要連線使用,開啟軟體後要登入帳號密碼才能登入編輯。如果連線不穩,打一打就跳出登入畫面,也會影響樂譜完成速度。附帶一提,若有很高機率想使用這個軟體,又很在意樂譜上有商標和浮水印者,可以考慮買個一年入門版直接打了,因為免費版打出來的樂譜檔案,就算用付費軟體開啟輸出,浮水印一樣會在。     輸出格式 輸出的格式大約可以分成點陣圖和向量圖兩類。在我接觸打譜軟體之前對向量圖並不了解,花了一點時間查找才大略懂。若讀者不想被名詞嚇住,就簡單理解成一種可以自由縮放不影響畫質、但轉成點陣圖解析度會很差的檔案吧! 易譜的設定是可以輸出 PNG ,入門版可轉成 PDF ,專業版則可以輸出 EMF 和 SVG 。酷特則是設定輸出成 EMF 或是 BMP 兩種,但可能也是他程式設定的關係,這個軟體比較適合輸出 EMF 再另外置於其他文件上做後續出版編...

卷裡找戲─散讀《明清家樂研究》

圖片
這幾日在追劇和閱讀學術專書中找出了點關聯,或許有些牽強,卻很能加深所讀文本的理解和記憶。 讓我有感而發的是電視劇「錦衣之下」和書籍《明清家樂研究》。 先說說書籍,內容是對明清兩代私人蓄養家妓以供娛樂的研究,對於家樂主人、演員來源、演出形式和曲調、表 演場地等都有深入的文獻考究。 「錦衣之下(台灣中天電視播出更名為大明錦衣衛)」是同名言情小說改拍成的電視劇,表面上是錦衣衛大人和六扇門捕快辦案掀出的各種驚人內幕,但重點其實還是兩人相識相戀的愛情故事。 書和劇兩者看似無關,但共同點在於時代背景稍有重疊:家樂在明朝正德、嘉靖、隆慶期間逐漸盛行,而錦衣之下是依據嘉靖年間某些真實歷史人物、事件杜撰而出的。 有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應該會對劇中女伶翟蘭葉和大反派嚴世蕃有印象,這兩人戲份還不少。 蘭 葉 這個角 色, 撇開銀針殺人的功夫不論,其實是很會唱曲及演奏的,在養家供養、栽培之下 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劇中還有一幕的演出地點就是在她的畫舫中。只是這樣的身分地位過得並不安穩,她也積極尋找可依託下半輩子的人,活脫脫是《明清 家樂研究》書中所寫家妓的例子。 除了有拍攝在畫舫聽曲、在曲館看戲的橋段,還有一齣安排在府邸的「引鬼招魂」戲碼,看起來也是ㄧ種家樂的展演。 此外,在書裡也能找到幾條對嚴世蕃的紀錄。翻看書本後面的表格,記上了嚴世蕃蓄養家妓的史料典籍。真實歷史上的嚴世蕃是奸臣、好色之徒,劇裡也如是演,只是差別在多了一點情。 《明清家樂研究》內頁 《明清家樂研究》內頁        拜追劇之賜,整本專書厚達731頁、沒有任何圖例譜例,僅有文字和表格,我看著卻感覺很有畫面。電視劇雖然有些不合理或不夠考究之處,但本就是來看戲的,也就不用處處計較了。 這樣的隨筆心得,一般人可能覺得無聊,學者級的人或許覺得輕怠,但也唯有抱持如此心態,才能輕鬆消化枯燥或嚴 肅的內容吧。 書訊: 劉水雲。 《明清家樂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6。

閱讀筆記:《秦腔音樂唱板淺釋》

圖片
肖炳的《秦腔音樂唱版淺釋》(簡體書) 肖炳的《 秦腔音樂唱板淺釋 》很有系統地介紹秦腔音樂的特色及各種板式,並帶有大量的簡譜譜例,有一定國樂樂理基礎者可自修閱讀。 書中將秦腔的兩種聲腔體系(歡音與苦音)、所有板式(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導板、墊板、滾板),都寫了易懂的定義,各種板式中的過門、起板法、結束法也都有譜例說明,相當詳盡。但特定用詞或用法蠻繁多的,如果對這類戲曲音樂不熟,邊讀邊做筆記、統整表格比較能幫助記憶。 筆者本人的筆記 整本書大約前1/3是文字解釋,後2/3是樂曲譜例。 比較適合大學以上學生閱讀。一般學生可能對戲曲音樂不太感興趣,但演奏國樂器的同學應該有彈(拉)奏過秦腔牌子曲或其他陝西地方風格之類的樂曲,不妨從判別調式入門(例如很多是有4、7音的苦音腔),就沒有那麼難理解了。 這本書在實體書店應該不好找,若想購買可能上網訂購還比較容易取得。網路上可以找得到部分書目內容,有心還能找齊全部內容呢。

樂譜開箱—《廣東音樂200首》

圖片
《 廣東音樂200首 》 (附CD) 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編著,2019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繁體中文版 《 廣東音樂 200 首 》 在 2003 年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19 年授權給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繁體中文版。我購入的是 2019 年繁中版,附含有 37 首 mp3 音樂檔的 CD 一張。看在有附 CD 就決定買了。 書中 200 首樂曲的譜大部分有標明出處來源,多是出自 1920 至 50 年代的樂譜,如 丘鶴儔的 《 琴學新編 》、《 弦歌必讀 》 、 《 國樂新聲 》; 沈允升 的 《 弦歌中西合譜 》、《 琴弦樂譜 》; 陳俊英編的 《 國樂捷徑 》 ;其他還有歌集 《 歌台幟 》、《 琴譜精華 》、《 粵樂名曲集 》、《粵樂新聲》……等,或是註記 樂曲初見於某年,見某某人手抄本。有的譜是已經分成多聲部,但也有單旋律的譜,在下方標示 可用二胡、揚琴、洞簫、秦琴,或是三弦、椰胡等樂器演奏 ( 合奏 ) 。 另附的 37 首音樂檔數量雖然感覺好像少了些,但總比沒有好,畢竟學傳統音樂一定得有音樂資料,只看譜就照譜演奏很容易歪掉。    為什麼不能只照譜?就從音程調式和記譜方式來看吧。 從音程調式來看: 雖然現在國樂器都用調音器調音了,國樂合奏很現代地依照西洋的十二平均律,但傳統樂曲還是會很強調地方風格和韻味。 以這本的主題為例,廣東音樂中的 「 乙凡調 (74 音 ) 」 音高是純五度音程,實際的 「 乙 」 比降 7 高一點, 「 凡 」 也比 4 高,但記譜通常不另加特殊音高變化標記,需演奏者熟悉旋律發展、瞭解其中的規律後靈活處理 ( 前言和導言有說明 ) 。所以在沒有傳統樂人於我們面前演奏的情況下,錄音檔案就相對重要了。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書中並未註明音樂檔來源、演奏者是何許人。聽起來像是將以前出版的錄音湊起來,有的是四至五件樂器合奏,也有國樂合奏,更有類似現在作場的電子樂隊版本。 就記譜方式來看: 目前的記譜愈趨精細,無論是用線譜或簡譜,都傾向把樂曲中出現的每個音的音高、時值都註記下來。這本樂譜雖然是用簡譜把許多音都記上了,但記法還是比較傳統,就是記旋律的主要音高,演奏者看譜還可以再自由增減樂音或是反覆某個段落。實際聽了音樂檔並對了樂...

唸歌《蒼蠅蚊子大戰歌》音樂賞析

圖片
《蒼蠅蚊子大戰歌》參考音檔、文本: (左起)台灣唸歌集第三冊﹑月球唱片蒼蠅蚊子歌CD、胡蠅大戰蚊仔歌台語教材DVD、 竹林書局戶蠅蚊仔大戰歌歌子冊、楊秀卿雨神蚊子歌錄音帶。 《蒼蠅蚊子大戰歌》全部的歌詞唱完大約50-60分鐘。 這一齣我最初是聽阿美姊(鄭美)和賈大雄現場唱的,之後才找到楊秀卿老師和她贈送的出版品。雖然不是一開始學的第一齣,但可以說是我與唸歌結緣的第一曲了。 以前為了練唱,土法煉鋼式地把唱腔採下,從採下來的音樂中看音韻走向、句子和過門,然後才慢慢摸索出整首是長什麼樣子。如果沒有經過消化,很難多聽幾次就會。我也是從這一齣的練習去瞭解腔隨韻轉是怎麼回事、 【 七字調 】 和 【 江湖調 】 的結構,還有唸白與安歌。 筆者採集《蒼蠅蚊子大戰歌》譜例 現在市面上最好找的應該是楊秀卿的出版品吧,《蒼蠅蚊子大戰歌》先是錄在卡帶販售,後來配上了動畫做成台語教材,另外發行DVD。除了楊秀卿,另外也可以找得到月球唱片所出版的邱鳳英版本。  因為我自己沒有黑膠唱片播放機,所以都是買轉錄為數位檔案的CD光碟。我所購入的邱鳳英版《蒼蠅蚊子大戰歌》是兩筆各約27分鐘的黑膠音檔,每一筆的音樂又分成兩段,可以聽得出來邱鳳英是把這一齣切成四段。每一段的開始都是 【 七字調 】 開頭(楊秀卿老師也是習慣這樣),大約一、兩葩完就會換 【 江湖調 】 ,通篇只用這兩個調,沒有改成用講的或添加口白,後者也是用最多的; 【 七字調 】 大概用個一至三葩就會換回 【 江湖調 】, 準備要結尾時會用 【 江湖調 】 一葩收尾。所以當初錄製時應該就是有算好的吧?另外,這兩個音檔的一開頭都是「男聲」拉絃伴奏,在一分半左右漸漸切入有月琴彈唱的「女聲」,很確定不是同一人。大約兩年前我放給楊秀卿老師聽,問她認不認得這個聲音,她回說應該是黃茂貴的,但就沒另再去查證了。 楊老師後來改良的口白歌子,是除了唸歌常用的唱腔,另外又套用了其他歌子戲新編曲調,像是 【 狀元樓 】 、 【 二度梅 】 、 【 烏暗路 】 、 【 三盆水仙 】 等,有的歌詞用白話說出而不用唸唱的,讓整體聽起來有更多變化。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最多的還是 【 江湖調 】 ,新加入的花樣還是得以四句聯為基礎,偶爾用個少見的或流行的調讓人...

《閒情偶寄》〈聲容部〉習技第四讀後感

圖片
身為現代女性,要平心靜氣看完那個仍處於男尊女卑、物化女性的時代下寫出的文字,著實考驗個人的修養和氣度。 若以現代思維觀之, 〈 聲容部 〉 在閒情偶寄裡面算是最有爭議的,內容對女性的審美太過傳統和刻板,在這部裡面各述作者認為女性的外表、容貌、裝服應有何樣,細節細到盥洗薰香有什麼步驟、如何使用、妝要怎麼化、衣服首飾顏色要如何搭等,長篇大論了三節,再愛美的當代女性也很難接受那樣立場的言論。 倒是第四節我覺得有可參考的內容。 習技第四的內文原是針對培養女子才藝而論,若撇開針對婦女這一點來看,其實無論性別都很受用。在這篇李漁說到 「 技藝以翰墨為上,絲竹次之,歌舞又次之 」 ,尤其在第一項文藝這塊論到 「 學技必先學文 」 ,讀書識字,不是單純知道怎麼寫字或讀懂文句,而是能了解事物真理。 「 明理之人學技,與不明理之人學技,其難易判若天淵。然不讀書不識字,何由明理?故學技必先學文。 」 這段文字對於許多學藝術的人可說是一記警鐘吧!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深厚的內涵,能創出多有意義的作品?一個富有深意的作品,交由學養廣度不夠的人演譯,能表現出原作希望達到的境界嗎? 中式思維仍是以讀書為上的,他不會不知琴童、戲童都是從小練的硬底子功,只是在文人墨客這些鑑賞者眼中,若只是炫技,便覺流於空洞了。換個現代的說法,其實就是希望表演的人同時也動腦、會思考,而不是僅有複製的能力。一流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作品或演譯是不會單純只有技術的,這也是藝術令人著迷的地方,只是表演者和觀賞者在技藝和學養都要夠深厚才能瞭解了。 閱讀整個 〈 聲容部 〉 還會發現李漁很在意 「 好不好看 」 這件事。 除了前幾節的妝容衣飾,對於選擇樂器他也有想法,但不在於好不好上手演奏,而是演奏時會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儀態。樂器分絲竹,絲的部分首推琴,若無琴,其他琵琶、弦索 ( 三弦 ) 、提琴 ( 胡 ) 他也推薦;竹的部分惟洞簫一種,笛子還可以,笙管則不得以不操弄,要的話最好是樂隊合奏的形式。 讀到這應該會覺得有點被歧視了,為什麼要對笙管有偏見呢?看他的原文: 吹笙搦管之時,聲則可聽,而容不耐看,以其氣塞而腮脹也,花容月貌為之改觀,是以不應使習。婦人吹簫,非止容顏不改,且能愈增嬌媚。何也?按風作調,玉筍為之愈尖;簇口為聲,朱唇...

樂評人要有什麼修養?

圖片
《論音樂美 — 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 ,陳慧珊譯,世界文物1997.1出版 前幾週在書店瞄到一本書 — 《樂評人自我修養》,一看作者是漢斯利克 (Eduard Hanslick, 1825-1904) ,心中暗忖自己竟然不知道他寫過這麼一本書,還好書本沒有塑膠膜封著,趕緊拿起來拜讀一番。 大致翻了翻發現主題不離音樂美,內容和樂評或樂評人沾不太上,陌生中卻又帶點似曾相識,最後才在封面右側折邊找到幾行小字:本書原名《論音樂的美》。 《樂評人自我修養》,劉昕、胡妤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6出版 圖片取自網路 這下對修養已經沒什麼感覺了,看來書商也是很懂得博眼球的,音樂學會讀到的書,社會大眾不見得知道也不一定有興趣,改個包裝增加購買動機,至於買回去有沒有好好閱讀提升自我修養,就個人的事了。 我自己是已有一本陳慧珊譯的《論音樂美 — 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所以相同內容的書若要再購入,就是看翻譯好壞或讀起來順暢與否了。而這也確實是我當時膠著的點,看起來文句是都有翻出來,但措辭有些差異,這些差異不僅是兩岸用詞習慣或語氣不同,也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謬誤。我稍微列出幾句: 陳版《論音樂美》 劉胡版《樂評人自我修養》 第一章 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大多有個通病 …… 在探索音樂美學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錯誤的假設為其阻礙 …… 第二章 情感就是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此一論點部分來自那把情感視為音樂效果最終目的的理念,部分來自此理念的修正 音樂的最終目標是激發情感,根據這個理論及他的修正形式, 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說法,即情感是音樂要表現的主題。 第五章 由於音樂對情感的影響被人們過份重視,音樂美學的科學發展因而遭受到最大的阻礙 音樂美學發展的最大阻礙,就是過分強調音樂對情感的影響。 兩版讀起來都很通順,感覺大陸的翻譯比較簡潔,語句也傾向肯定。網路上可以找得到《樂評人自我修養》那本前兩章的內容,有興趣可以先試閱再決定要不要買回細讀。 [1] 但我個人還是偏好原先手上的這本,撇開字體簡繁不論,舊版譯者附註比較詳細,較為保留、含蓄的用詞和語句也貼近台灣學術圈的風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