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公民與音樂的邂逅-教案設計

圖片
  當學科歸學科,教學的內容是不是就千年不變、萬年不動,各科之間井水不犯河水?這是我這幾年常常問自己的問題,也常在想,一個人對於不同領域的學術知識分別可以有多深入的瞭解、又要怎麼整合?   非常謝謝我的實習指導意茹老師願意讓我大膽嘗試並演示這樣跨學科設計的課程,同時亦要感謝音樂科介蘭老師給予的建議,撰寫教案時,雖不斷奔波於社會科和音樂科兩邊(沒電梯的七層樓),內心的悸動卻讓人完全不感身體的疲累,大概體力也不知不覺被鍛鍊了吧。   不可否認,這份教案仍有許多可改進之處,而教案也是在教學中不斷修正,期望自己可以給同學帶來不一樣的視野。   關於教學上的感想與自覺待改進、可修改的內容,我將發表在下一篇網誌。

製譜軟體-Finale、EOP NMN Master、CuteMusic(CuteMIDI)

圖片
  大部分學音樂的人會寫譜,卻不一定會用電腦軟體製譜;若是不會用電腦打(或懶著打),又有製譜需求,就只好委託他人打譜了。前幾年因為撰寫論文需要放上譜例,開始接觸了打譜軟體,加上開始編寫古箏教學用的教材、編曲,常會需要編製樂譜,因此練了一身採譜﹑編曲、打譜得一手包辦的功夫。   以下介紹我常用、較為熟悉的三個製譜軟體,分別可繕打出線譜、簡譜、線簡混合三種樣式的樂譜。 線譜 使用軟體:Finale   Finale的相關資訊在網路上頗多,也可以找到許多排解製譜疑難雜症的影片或網站,介面就不另介紹。   印象中一開始接觸的打譜軟體似乎是overture,但研究所撰打論文時教授建議要用專業打譜軟體,而他較擅長的軟體是Finale,也看習慣Finale的排版,所以後來就用它了。 (1) Finale 製譜譜例   (點圖放大)   畢業之後, 因為國樂教學最常用的樂譜還是簡譜 ,我又時常編寫教材,所以尋找合適的簡譜製譜軟體對我來說才是最迫切需要的,因此又一頭栽進了另一個打譜深淵。 簡譜 使用軟體: EOP NMN Master   簡譜大師,網路可免費下載。   除了可免費使用以外,這款軟體的好處在於不需外接鍵盤,鍵盤上的1 - 7 就是唱名do - si,音高再用上下鍵調整,對於不諳鋼琴鍵盤彈奏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有樂理基礎的人可以快速上手。此款軟體設計的主要樂器是鋼琴,可加上1-5指的指法,除單聲部、兩行的大譜表,最多可以打到四聲部。   如果趕時間的話,我通常會用這個軟體,打出來的樣式如下;製譜時有將字體(音符)放大。 (2) EOP NMN Master 製譜譜例 (點圖放大)   前面提到,這款製譜軟體是以鋼琴為主,所以要加指法,就是真的只有1-5指頭的數字可加。偏偏國樂的記譜上會用很多符號來代表不同的指法或演奏法,有時候一個符號代表了3、4個音或絃,習過之人才看得懂某符號代表的意思。   這時我的方式就是......將工作檔轉為圖檔之後,用 小畫家 再另外後製。   聽起來有點好笑,如果可以用更厲害一點的繪圖軟體像是Adobe Illustrator,再加個繪圖板,繪製出來的樂譜應該更精美吧!但對我來說,有幾項實用的功能就夠了,若有多餘的時間和錢,還是用來精進教...

實地調查雜談

圖片
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當中,作為研究法之一的實地調查(田野調查)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實地調查時的 訪談 與 採譜 更是重要的研究資料來源與依 據。實地調查,其實就是田野調查 (field work) ,只是我的指導教授不喜「田 野」一詞,因現行的研究調查,幾乎不是真的深入哪個田野,且他認為田野一詞多有貶抑,因此堅持使用「實地調查」的名稱。 一般在大學或研究所修社會學或民族學相關課程應該都會聽過田野調查這個詞。以前我在讀這段時,腦中總是冒出學者安靜地在某個荒郊野外中當個完全的旁觀者記錄自己的觀察的情景,這一切在課本上都顯得很靜態。而這段,若授課之人非從事這種研究,大概就沒實務經驗可以分享,也只是被帶過去而已。 直到我真的踏出去開始做實地調查時才感覺到教科書上學術又冷靜的文筆真是誤會大了。畢竟這也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很難僅有學術上的觀察和問答,難免有其他閒聊,而且只訪談幾次、彼此不熟、有隔閡,有時也很難探究出深層的問題。 關於實地調查,有的教授會親自帶學生、整個團隊出去,所上就有研究原住民音樂的教授會帶修課(或計畫案)的同學去看祭儀;也有的是各自顧各自的,頂多牽個線給聯絡方式,不然就自己找門路了。而我是屬後者。 從我確定要寫唸歌,開始和藝師 楊秀卿 (以下稱楊老師)訪談、學唱,到最後論文的完成,前後歷時約四年(還不包含碩一喔)。一般碩士兩年讀完,但我們這個領域大部分花的時間在三~六年左右,前兩年修完課之後的時間就是放心力在實地調查。一開始在做文獻回顧時,發現許多碩士研究在論文交出後,也就斷了後續的研究,同時也斷了與研究對象的往來,當時就覺得自己不要也僅為了做研究才和人聯繫,做完就走,給人感覺太功利,雖然花這麼長的時間內心會很煎熬,但當讀到四年後回去看自己第一、二年寫出來的研討會論文,真的覺得不能看啊。 筆者2012.5.27攝於楊老師家 實地調查的研究,也不一定整個過程都很順利,會遇到的問題也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實地調查會待的場域大多是戶外,我到楊老師家、跟著跑演出,大多時候也是在戶外,所以也是要能耐得住蚊子、二手菸、冬冷夏熱的天氣,甚至也了解了一些野狗的習性(因為楊老師家偏山區,門外的路上很多)。 我在進行碩士論文的研究時,其實也一度想放棄寫唸歌、改個題目,因為選一個自己並不十分...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4)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3)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2)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1)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學術期刊的徵稿與投稿

圖片
一般碩士生在攻讀研究所的期間,除了自己本身的學位論文 (thesis) 要完成,其實可能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報告,或是研討會論文、學術性刊物的論文 ( 都是 paper) 要寫。 而學術性的文章,不像一般期刊、雜誌、或網誌刊登的文章,無法完全隨心所欲暢談自己的看法,雖然也是要有自己的論述而不是一味引用,但所寫的每一字每一句最好都是嚴謹推敲並有來源依據的;而引用的來源,最好也必須具公信力或一般學術界的認可,通常是專書或是其他論文。像維基百科之類的網路資料就千萬不要出現。 那麼,只要是研究生就一定得寫論文投稿嗎?看各領域、各個研究所的規定,有的因為規定畢業門檻而非投不可,有的完全沒規定,就看個人有沒有意願寫了。這邊,因為敝人的研究範圍僅在音樂學術這方面,因此以自己較為熟悉的兩份學術性音樂刊物作為徵稿與投稿的例子:   《音樂研究》 (Journal of Music Research) 、《臺灣音樂研究》 (Formosan Journal of Music Research) 。 兩者名稱相似,常被搞混,但其實隸屬於不同單位,也有不同的 ISS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國際標準期刊號) 。 徵稿 當我在碩一、二階段時,有幸能接任《音樂研究》的執行編輯(但其實就是助理的工作),在踏入學術之門後能快速掌握學術圈的生態。《音樂研究》是 1992 年由許常惠教授創刊的,早期是附屬在師大音樂研究所的學報,稿件大部分是由所上的教授或研究生所撰寫,但 2007 年音樂學院從藝術學院獨立出來後,這份刊物也從音樂所轉由音樂學院負責,徵稿的對象也不只局限於師大音樂所的師生。 接任這份工作最開心的地方在於: 能比審查委員早先一步看到投稿來的論文 ,這對於喜歡看書、看文章的我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雖然有時候覺得學者們的文章真是深奧地看不懂,但每每讀完都有種長知識的幸福感。 各位可能覺得這工作沒什麼困難的,我當時接任時也覺得國內人才濟濟,收個論文不是問題的,接下來就要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論文和工作量了吧!殊不知半年過去了,能刊登的文章也才兩三篇(不推薦的就不能登啊),我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在不斷宣傳徵稿的訊息,一直在發 “call for papers” 的...

任重而道遠:附中實習的反思

圖片
在師大附中當一個月尷尬身分的實習老師的日子在昨天終於劃下句點。 雖然這個實習制度的好處在於把原本不會教的人磨練成上台能有個樣子的人,有其必要,但我對這個實習制度仍有些不以為然的地方,例如在穿著上規定白衫、不可穿跟鞋等服儀限制,著實讓我這個自由慣了又堅持自己風格的人感到不自在。 我也要感謝系上帶實習的教授、附中指導老師的教導與包容,畢竟教育圈還是比較保守些,我又是個很容易想到什麼就直說什麼的人,他們總是在我差點要踩紅線時提點我,這些老師們的智慧與內斂也是我所缺乏的。 回想起來,這段時間真的是不斷在跟時間賽跑:平日早上 5:30 就要起來,除了教課其他時間都在備課;最難熬的是週一接週二,週一放學時間我還有原先的課要趕去其他地方教,但週二是早上 8 點的課,為了不要一上台吃太多螺絲、講課沒料,我週二大約早上 4:30 起來備課,讀到 5:40 ,再去盥洗、更衣、梳妝,然後出門;週末也還有課程要教,所以體力上的負擔其實頗大的。 這個月在教學的呈現上,礙於教師甄試仍以板書為主,所以所有實習老師基本上都會被要求須以板書上課,頂多板書和多媒體 (ppt 之類 ) 各半。原先我也是全板書,但在帶實習的教授來看課之後,給予的建議是上課有點悶 ( 早 8 連我自己都想睡 ) ,能不能使用 ppt 放多些圖片呈現,比較生動?所以後來我才另外製作了上課的 ppt( 本來有想要不要用 prezi 做會更炫一點,但太費工而且我幾乎隔天就要上課了便作罷 ) ,發現效果奇佳,學生還蠻愛的,少部分人偏好板書。其實這也合我意啦,板書真的是我的弱項啊。 板書果然還是我的弱項啊,其實寫完自己看黑板都覺得......好亂@@ 而後來我也問了教授,既然在教學現場,學生對於多媒體的放映較能接受,為何教師甄試仍以板書呈現為主要評分項目?教授的回應是目前是這樣,當然未來也有可能改變,只是用電腦輔助怕會比較不公平。我想也是啦(但人家 ppt 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做哪),使用多媒體器材的教學,砸下去的錢應該會比單純自製教具多很多,像我這次使用 ppt 上課還另外借了一支簡報筆, 讓我方便走下台去, 避免因只能在電腦前操作造成反效果。總之真的有學識涵養的老師,不管是單純黑板或是使用電腦輔助工具,都可以教得很好吧! 不走一趟學校還真感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