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分數的報告


  碩士班第三年下學期旁聽了一門「音樂與社會」,授課教授是澳洲籍客座教授:亞立斯特.諾柏先生(Dr. Alistair Noble 。會想聽這門課,除了是因為自己對於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研究音樂頗有興趣,另外一個重要的動機是因為想要練英文聽力;在臺灣不常講英文,到國外讀書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為了彌補碩士沒在國外念的小缺憾,只要所上有聘外籍教授的課,我一定會去修,或是旁聽。

  因為「音樂與社會」真的是一門非常理論的課,除了讀的東西會比較硬,課業也不輕,每堂都會有討論(意思就是有一篇paper必須事先讀過,不然會不知道該講什麼),也有期中presentation(10-15 mins.)和期末的final paper(2500 words up)要交,英文能力最好要有一定程度,不然就沒戲唱了。這堂課到期末,加我這個旁聽的人,總共剩下4人,其中一位退選的同學就真的是因為老師覺得他課堂表現不理想請他退選,不然他無法給成績。不過,像這樣的精緻小班,其實上課起來更有品質,報告可以一對一討論!(當然也是老師要求啦!)

  雖然我只是旁聽,但期中presentation和期末的final paper我都有完整參與到,而且因為沒有成績壓力,所以做起來可以更加揮灑自如吧!研究所的報告其實都挺自由的,教授不會特別限制你一定要做什麼,相關即可。以這次的期中報告為例,教授希望大家鎖定一位課堂上讀過(其實沒有也沒關係)的學者介紹他的理論,所以期中時我選擇報告Bourdieu的文化再製論,一來因為以前修過教育社會學,對此人較為熟悉,也覺得對我而言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似乎比音樂學好講。研讀過程中還發現有學者將這文化再製中的場域理論實踐在藝術研究上,1真的是感到非常有興趣!因為在我內心,我還是深深覺得,學習音樂就是擁有(或必須花費)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本,除了立即能聯想到的昂貴樂器或學費(經濟資本),還有音樂家高雅的氣質(文化資本)、音樂家名望(象徵資本)等等,後者是土豪式砸錢換不來的。


  關於自己的英文能力,說真的以研究生該有的程度來說應該不算好,每次上課都像考了好幾場的toefl,總是無法完全吸收課堂上的內容,好可惜啊~有次下課後我害羞地問老師口頭報告架構的設計,問完後當老師問是否還有其他問題,我只好很不好意思說,著作我是先看中文版,問題大概就翻英文吧!結果老師很開心的說非常好,「it's a good challenge for you!」

  
  我週遭可能有人不解,只不過是旁聽,有必要這麼認真嗎?這個就見仁見智,如果有能力當然多做,畢竟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當學習不再只是膚淺地為了要拿到學分獲得學位,反而可以吸收更多知識,學習的效率也會更好。
  真的非常謝謝Noble教授願意花心力多看我一份期中和期末報告,不但提點報告中的問題,還修了文法上不太順的地方。真的是獲益良多啊!

  最後推薦一篇在課堂上讀過的paper給有做田野調查的先進與同學們:On writing fieldnotes: collection strategies and background expectancies,由Nicolas H. Wolfinger撰寫。事先讀過,可以讓田調工作事半功倍,畢竟不是每個要做田調的人一開始都知道該如何著手啊。



  [1] 請參考Michael Grenfell & Cheryl Hardy所著一書:Art Rule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簡譜軟體「易譜」與「酷特音樂風」繕打感想

製譜軟體-Finale、EOP NMN Master、CuteMusic(CuteMIDI)

唸歌工尺譜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