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省思-從公領系到民音所
成為民族音樂所研究生的這幾年,每當在外報上自己的學歷,下一句最常被問:你的主修是什麼?
當我回答「民族音樂學」之後,通常問話的人就會愣個好幾秒,之後才回神問:那是什麼?我都簡單說,就是搞理論做研究的,就像是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在做的研究一樣,只是我們的對象是音樂,或者是和音樂相關的人事物。講完後對方還是會似懂非懂,畢竟隔行如隔山;民族音樂學相較音樂學,專注的對象大多為歐洲藝術音樂以外的音樂,真的算是比較冷僻的學科,所以如果問話的人非具音樂背景卻還聽得懂,我反而感到驚喜。
我只好照實回答「公民教育」,因為我大學時讀的是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簡稱公領系),這個系以往主要是培育中學的公民老師和童軍老師,現在也是,只是現在系上大概有一半的學生未來不會選擇當老師。省略了童軍這一塊不講,不是因為我不在乎童軍,而是因為大學時童軍的相關學分修得很少,深感這塊領域並非自己專業。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好奇,公民和音樂看起來一點關係也沒有,要怎麼轉,或者該怎麼跨越非以往專業的藩籬?其實根本沒訣竅,(就我認識)絕大部分非音樂系畢業卻能考進音樂相關研究所之人,都是從小就有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或者至少精通一項樂器的演奏;換句話說,至少有樂團(社團)合奏經驗,或受過長時段的樂器個別課指導。所以換個領域真的不是一蹴可幾,只是過去的努力或經驗沒被看到而已。唯一能惡補的大概是音樂理論、分析,或音樂史吧。
對於跨領域,我曾經也在想,該如何結合這兩個領域成為一個π型人呢?這讓我想到面試當時某個教授問我的話:你覺得你公領系畢業來唸我們民音所有什麼優勢?還好我有大概想過如果被問到可以回答什麼,1不至於腦袋一片空白。我當時的回答大概是這樣:
我高中時因為學校的專題課有寫小論文,並參加比賽,獎狀有附在各位教授手上的審查資料本裡(這時就真的會有教授認真翻了);大學時系上有社會科學研究法的課,我想對於寫論文這件事,比起其他同學我會比較有概念;另外,我有修我們系上的野外生活技能,有實際戶外生活的經驗,我想比起常在琴房練琴的同學,我比較能適應田野調查的環境吧!2
語畢,面前原本嚴肅的教授全都燦爛大笑……
所以這也是我讀民族音樂的原因,除了對不同風格的音樂比較有興趣,也是覺得要結合以前所學會比較容易。另外其實也可以從普通社會學的角度切到音樂社會學來講,只是當時這方面不是很熟,怕講了反而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不然我還挺喜歡這塊領域的。要完全遺忘以前所學也不容易,大學再怎麼混,考試前都還是會讀書、報告還是會做,這些習得的概念其實都會內化為自己言行的依據。雖然這幾年我感覺我自己越來越多愁善感,但比起走演奏的同學,我的情感起伏似乎仍平乏了些。此外,看書還是比讀譜快,但對於走研究路線的人來說這也不算壞事。
曾經有一陣子,因為課業非常緊繃的關係,我害怕自己跨領域失敗,沒辦法完美變身為π型人,最後搞成四不像;還好後來放假,有時間沉澱下來思考,我反而覺得,不結合兩個領域也沒有關係,至少我擁有這兩邊的知識與技能,還是可以悠哉遊走這兩個迥異的世界,時間和歷練會慢慢帶出我想知道的答案,何必急於一時呢。
最後,對於自己非一路音樂班、音樂系讀上來,是否會感到遺憾呢?我得承認,演奏方面指頭上的功夫會比較弱,這部分是真的遺憾,但上天是公平的,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人選擇精進琴藝,我選擇把時間花在接觸音樂以外的世界而已。音樂讓我感受到另個世界的美好,進了研究所後又有同學的砥礪切磋,有些經歷是沒進音樂學院就感受不到的。我也非常鼓勵想往音樂發展或進修的朋友,盡可能利用以往所學,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往的經歷也會是音樂路上的養分或靈感來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