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6的文章

實地調查雜談

圖片
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當中,作為研究法之一的實地調查(田野調查)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實地調查時的 訪談 與 採譜 更是重要的研究資料來源與依 據。實地調查,其實就是田野調查 (field work) ,只是我的指導教授不喜「田 野」一詞,因現行的研究調查,幾乎不是真的深入哪個田野,且他認為田野一詞多有貶抑,因此堅持使用「實地調查」的名稱。 一般在大學或研究所修社會學或民族學相關課程應該都會聽過田野調查這個詞。以前我在讀這段時,腦中總是冒出學者安靜地在某個荒郊野外中當個完全的旁觀者記錄自己的觀察的情景,這一切在課本上都顯得很靜態。而這段,若授課之人非從事這種研究,大概就沒實務經驗可以分享,也只是被帶過去而已。 直到我真的踏出去開始做實地調查時才感覺到教科書上學術又冷靜的文筆真是誤會大了。畢竟這也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很難僅有學術上的觀察和問答,難免有其他閒聊,而且只訪談幾次、彼此不熟、有隔閡,有時也很難探究出深層的問題。 關於實地調查,有的教授會親自帶學生、整個團隊出去,所上就有研究原住民音樂的教授會帶修課(或計畫案)的同學去看祭儀;也有的是各自顧各自的,頂多牽個線給聯絡方式,不然就自己找門路了。而我是屬後者。 從我確定要寫唸歌,開始和藝師 楊秀卿 (以下稱楊老師)訪談、學唱,到最後論文的完成,前後歷時約四年(還不包含碩一喔)。一般碩士兩年讀完,但我們這個領域大部分花的時間在三~六年左右,前兩年修完課之後的時間就是放心力在實地調查。一開始在做文獻回顧時,發現許多碩士研究在論文交出後,也就斷了後續的研究,同時也斷了與研究對象的往來,當時就覺得自己不要也僅為了做研究才和人聯繫,做完就走,給人感覺太功利,雖然花這麼長的時間內心會很煎熬,但當讀到四年後回去看自己第一、二年寫出來的研討會論文,真的覺得不能看啊。 筆者2012.5.27攝於楊老師家 實地調查的研究,也不一定整個過程都很順利,會遇到的問題也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實地調查會待的場域大多是戶外,我到楊老師家、跟著跑演出,大多時候也是在戶外,所以也是要能耐得住蚊子、二手菸、冬冷夏熱的天氣,甚至也了解了一些野狗的習性(因為楊老師家偏山區,門外的路上很多)。 我在進行碩士論文的研究時,其實也一度想放棄寫唸歌、改個題目,因為選一個自己並不十分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4)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3)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2)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高一下: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1)

圖片
放置於此之教案,以 簡案 呈現,省去對應的能力指標,使參考本教案的老師能立即清楚該節上課欲敘述與帶領之重點,也讓授課老師有更多自己發揮的空間。 分享,是為了增進彼此的教學技能,也讓學生有更好的受教品質,教案部分有任何需改進之處請各位先進前輩不吝指點,歡迎參考,不要原封不動變成您個人的就好~   以下的教案為經過實際教學後另再稍作修改的版本,高一下第二課: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範圍原先預計授課時數是4堂課,實際上有拖到第5堂,有時會因為補充的例子講述的時間較久,或班上同學提問、討論熱烈而影響原訂進度。

學術期刊的徵稿與投稿

圖片
一般碩士生在攻讀研究所的期間,除了自己本身的學位論文 (thesis) 要完成,其實可能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報告,或是研討會論文、學術性刊物的論文 ( 都是 paper) 要寫。 而學術性的文章,不像一般期刊、雜誌、或網誌刊登的文章,無法完全隨心所欲暢談自己的看法,雖然也是要有自己的論述而不是一味引用,但所寫的每一字每一句最好都是嚴謹推敲並有來源依據的;而引用的來源,最好也必須具公信力或一般學術界的認可,通常是專書或是其他論文。像維基百科之類的網路資料就千萬不要出現。 那麼,只要是研究生就一定得寫論文投稿嗎?看各領域、各個研究所的規定,有的因為規定畢業門檻而非投不可,有的完全沒規定,就看個人有沒有意願寫了。這邊,因為敝人的研究範圍僅在音樂學術這方面,因此以自己較為熟悉的兩份學術性音樂刊物作為徵稿與投稿的例子:   《音樂研究》 (Journal of Music Research) 、《臺灣音樂研究》 (Formosan Journal of Music Research) 。 兩者名稱相似,常被搞混,但其實隸屬於不同單位,也有不同的 ISS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國際標準期刊號) 。 徵稿 當我在碩一、二階段時,有幸能接任《音樂研究》的執行編輯(但其實就是助理的工作),在踏入學術之門後能快速掌握學術圈的生態。《音樂研究》是 1992 年由許常惠教授創刊的,早期是附屬在師大音樂研究所的學報,稿件大部分是由所上的教授或研究生所撰寫,但 2007 年音樂學院從藝術學院獨立出來後,這份刊物也從音樂所轉由音樂學院負責,徵稿的對象也不只局限於師大音樂所的師生。 接任這份工作最開心的地方在於: 能比審查委員早先一步看到投稿來的論文 ,這對於喜歡看書、看文章的我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雖然有時候覺得學者們的文章真是深奧地看不懂,但每每讀完都有種長知識的幸福感。 各位可能覺得這工作沒什麼困難的,我當時接任時也覺得國內人才濟濟,收個論文不是問題的,接下來就要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論文和工作量了吧!殊不知半年過去了,能刊登的文章也才兩三篇(不推薦的就不能登啊),我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在不斷宣傳徵稿的訊息,一直在發 “call for papers” 的信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