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4的文章

318學運現場實錄

圖片
  由於兩岸媒體皆有不實報導學運現場之狀況,斷章取義、避重就輕模糊焦點,為了維護現場同學們的清白,本人除了看現場直播,並實際到場參與支持,讓照片自己說話。 (政府還沒有適當回應就會持續更新) 議場內 不方便進去,所以從網路截圖現場轉播的畫面 畢竟這不是個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地方 議場外 立法院外濟南路上,和平靜坐 現場圍牆上貼滿宣傳單,電話亭也貼罷工罷課文宣,希望學校與各企業支持學運 並不是所有大人都覺得學生是在胡鬧 誰說現場亂七八糟?垃圾不但沒亂丟,還有分類! 現場發放的文宣,告訴你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事,絕非受到煽動或衝動行事 臺灣學生真的非常有創意

表態

圖片
  身為中華民國(臺灣)的公民,憲法保障我們言論自由的權利,因此對於這陣子全臺灣熱烈討論的服貿協議,無論立場支持與否,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都不應感到害怕或受到譴責(但說了不對的話就要另外負責)。   能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最好,但偏偏週遭有一群人對這樣重大的公共議題是無感,包括自己家的長輩。我推測無感的可能:聽到看到了太多資訊,自己消化不了,不想去想也無從想起,乾脆就不要講;另一種大概是因為穩定又重複性高的工作做太久,若干年後跟社會脫節,短時間沒辦法理解複雜的議題。當然這也不能怪誰,思辨的能力是要訓練的,忙於工作也是因為要養家啊。   所以,對於服貿,到底要持怎樣的立場?如果單講贊成或反對,這樣非黑即白的回答很容易流於意識形態;既然這本來就不是個簡單的議題,當然不能以是非或簡答的方式回答。也就是說,這是個必須深思熟慮後才能回答的問題,所以一句贊成或反對可能無法完全表達個人原本的意思,也容易受先入為主的成見而被扭曲原意。我覺得雙方簽訂服務貿易協議是好事,我也相信簽訂協議對我們的經濟能有幫助, BUT !我們協議的對象是中國,一個做事非常不透明的國家!我贊成今天下午立院學生的聲明,先立法、再審查,因為如果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保護我們自己,真的出問題會求助無門!   我想,在臺灣不了解中國的人可能很難想像 「不透明」是什麼樣的狀況,說真的我不敢說我了解中國,也沒跟官員斡旋過,但我可以舉我自己參加中國人辦的音樂節活動的經驗為例,給大家參考。在我參加過的北京第二屆國際古箏音樂節、首屆中日韓箏樂大賽中,這兩場,都沒有大會手冊這種東西,有什麼活動是活動當天才在某面牆看到一張 word 表格打的一週行程;遇過最扯的事情是,活動倒數第二天,比賽結束了好不容易有趁機遊玩的機會,卻被告知要提早回去,因為主辦單位 ( 民營的 ) 似乎沒有付飯店住宿費,主辦的幾個人跑了,同行友人放在房間的物品被打包丟在房門外 …… 還好後來好心的司機還是載我們到機場。總之一切說來話長,我想這種事情在臺灣很難發生吧?當然我不能說所有和中國有關的活動都會有類似不好的狀況,但一旦發生了,都有損當事人的權益。真的要和中國那邊合作心臟要夠大。   另外,我們會有對學運與暴力驅離漠不關心的總統、在立法院亂搞的立委,除了他們自己,還有誰要負責任?投票時眼睛要睜大啊,這跟選擇另一伴很像,不...

優秀一時,或優秀一世

  我們曾經都非常優秀。   讀到了研究所後半部,也是許多同學都已經出社會工作幾年的這個歲數,我開始感到迷惘,或許我優秀的同學們也有同樣的感觸:感覺自己光芒不再,變黯淡了。以前考試的榜首、班上的第一名們,現在都在何處高就?   在學生時期,我們的目標向來非常明確:考試拚第一名、比賽要得獎、考上明星學校、在學要獲獎學金、考到某個資格、取得某張證照,或是進某個理想的行業;然後,順利或一波三折地搆到了心目中理想的目標。達到目標,別人或自己就可以貼上優秀的標籤了。我所說的優秀倒也不是單指成績、業績或考績這些實際的記錄或數據,只要是自認有成就的事也算,所以可稱為優秀者,可以是事業家庭兩全的主管、雖然經濟不寬裕但心靈永遠富足的音樂家,也可以是持家有術的家庭主婦。   但是在目標達成之後呢?   在達到自己認為優秀的一個頂點後,是否能繼續維持這個水準,或是,其實還可以有其他爆發性的突破?   在進入理想的行業後,能否繼續維持這個熱情,即便環境惡劣,還是能永保初衷呢?   當初的第一名們,現在依舊自信滿滿、意氣風發,在各行各業散發光芒嗎?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不管做什麼事,一段時間後無可避免地會遇到瓶頸或低潮。如果感覺自己已經不若以往優秀,講起自己的專業一點也不興奮、眼神也無光,那真的該是時候停下來檢視自己,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然後重新規劃一下。 畢竟就算在理想的崗位,也有可能被日常的瑣事或現實的鳥事消磨熱情。   或許這樣的標題下得有些重,畢竟要優秀一世談何容易,絕大多數人在學海或職場衝鋒陷陣過後選擇歸於平淡;但在寫這篇網誌的我,卡在二十和三十之間,可以說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吧,這年紀若不講點有志氣的話、若沒抱負,只惦念小確幸或耽溺於平凡的生活,不但自己將來沒啥希望,也會降低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好漢不提當年勇,真正有實力的人是可以越挫越勇的,迷惘或低落時,想想當初自己是多麼優秀,沉澱一下再出發吧!

此時無聲勝有聲

圖片
  二月底的連假有幸與碩班同學前往武陵農場,為期三個晚上的表演。但是這幾天最感驚豔的,與人無關,而是這兒大自然的美景。   這時段正值櫻花季,白天沒演出的時間就到附近走走看看,山谷間紅綠相映,美不勝收,有如置身世外桃源,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遊客爆炸多,但飯店應該都還挺開心的吧。還好人再多也不會多到填滿整個山谷(那會是多恐怖的景象),仔細一點還是可以尋到幾處較幽靜的地方。   如詩如畫之景,一點也不想拍到遊客,就假裝不聞喧囂吧。

不知名樂器的啟示

圖片
  長久以來我都不是很能接受在音樂會上介紹樂器,無論是用中文還是英文,總覺得一些簡易的資訊上網查一查就知道了。   一直到家母自以色列遊玩歸國帶回了下圖三樣樂器, 問了名字和演奏方式卻一問三不知之後 ,我想我知道推廣音樂會的必要,和英文的重要了 ……( 至少要會拼音吧,哭 ) 某種搖鈴 某種沙鈴, 圓頭內有填沙子 搖晃時圓頭外的木珠也會跟著撞擊發出聲響 某種擦絃樂器,只有一根絃,看起來像是用鐵絲綁上去。不知道定絃,聽說還有其他 size,合理推斷是裝飾用專賣觀光客的。   一般人可能覺得 好玩就好 , 不知道也沒關係,凡事鑽研到底非弄清楚不可可是會煩死人; 但偏偏在做研究這件事情上,就會一直鑽鑽鑽,雖然在我看來不算壞事,可是若把這個習慣帶到和人平日相處上就很恐怖了~   在學術文章上面對於一項不普及或是不熟悉的人、事 、 物,通常會加上註解,使讀者在研讀上更加順暢。 例如(Turabian格式): 筆者於 2012 年 1 月開始於楊秀卿老師門下 , 1 斷斷續續學了半年多的唸歌,除了實地採訪與調查,另有做文獻回顧與資料蒐集 ...... 1 楊秀卿, 1934 年生於新店,四歲雙眼因病失明,其後隨養母學習唸歌。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中華文化總會終身成就獎、第 11 屆國家文藝獎、台北縣市第一屆台北傳統藝師獎,並接受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說唱保存者。   尤其在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其他文化的人事物時更不能嫌麻煩,而且最好還要附上原文。舉個例子來說 ,像是我之前的文章講到 Karl  K omzák時是用中文描述,但學術文章不能中英文夾雜,所以如果他沒有中文名字就要幫他取個中文名字,叫做 孔薩克 ( Jr. Karl  K omzák, 1850-1905)  這樣 。    回到主題,當我只有看到實體樂器,連名字也不知道,週遭又沒有以色列人可以問,一時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查起。還好現在網際網路非常發達,只要上傳照片並勇於發問說不定就有善心又博學的人回應了。   隔行如隔山,換個語言就換一個世界,還是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太簡單,有機會宣揚自己文化的音樂或樂器就不吝嗇地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