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簡易的義甲修復

圖片
趁著週年慶買了一組專櫃美甲組,除了護手之外還可以拋光指甲,把指甲弄得晶亮亮,像是塗過指甲油一樣。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之下,腦中閃過自己修古箏義甲的念頭,內心忖度:都是「甲」嘛,好像都是蛋白質組成的,還有一定的硬度,何不試試看?結果還真被我試成功了,在此和大家分享另類的「美妝心得」。 口頭上會把古箏內貼義甲直接說指甲,以下的指甲說的是古箏內貼義甲。 彈箏的人應該大多數都有把指甲彈壞的經驗吧? 通常彈壞了的指甲只能換新的一副,但有時新挑的指甲不一定彈得順手,舊的又捨不得丟,搞得內心非常糾結;這時請檢視自己壞了的指甲,如果指甲沒有斷成兩截,像下面圖片中那樣,只有凹洞或有點鋸齒的話或許還有救喔! 搶救辦法如下,請先準備好如下圖的工具: 上:指甲挫刀。自己家裡的 中、下:多功能修甲棒。自己去美妝店花個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了 前面提到的專櫃美甲組,裡面就有附一塊修甲棒,而且還是終身保固,就是上面藍、灰、白的面如果不好用了可以直接到他們櫃上換新的;畢竟這是消耗品啊。 其實說穿了,修甲棒就是把表面不同粗細的高級砂紙連在一起,所以不管是買專櫃的還是美妝店的,磨起來效果應該相去不遠。 開始打磨! 步驟一: 先用指甲挫刀把指甲邊的稜角磨平。磨的過程會有粉末,就是本來尖尖鋸齒的地方被磨掉了,建議拿張紙或桶子接著。 步驟二:   如果沒有美甲棒的話,一般在家裡磨到第一步驟其實也可以用了啦,只是就會覺得磨過的地方粗粗的非常黯淡,感覺指甲像是受了傷。這時用美甲棒就可以讓磨過的指甲重現光澤!一般買附有三種粗細不同面的修甲棒就好了。   這個步驟使用美甲棒上的 step1 面先磨剛剛磨過的指甲。 步驟三:      使用美甲棒上的 step2 磨指甲,讓磨過的地方再磨得更細緻。 步驟四:   使用美甲棒的 step3 ,這一步就是要拋光了,在磨的時候要磨比較久,大約比步驟二和三多出一倍的時間,也要磨比較用力。   磨完就會發現指甲像新買的一樣!就像做美甲 spa 一樣,就差沒再上護甲油和指緣油而已。 如果不想用美甲棒,其實也可以

2013夏,四川音樂學院一遊

圖片
  暑假期間跟隨臺商父親到四川走走看看。      去之前就有想說要看看中國九大音樂專校其中之一的四川音樂院了,查了查地址,川音大致上分成兩個校區:省會成都市的武侯區和新都區,新都區是個新校區,似乎比較大,但距離市中心有點遠,對我們來說過去不方便,所以我們後來選擇去看搭地鐵就可以到的武侯區校區(不過當時手邊大包小包的,我們還是叫了一臺計程車)。   到了校門口,不免俗地還是跟校門合拍了一張照,標準的觀光客。    2011 年的時候去過在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外觀上兩校給人的感覺差不多:門牌,校地太小所以只好往上延伸的高樓,斗大的校名掛在大門或高樓上。   不太一樣的是,在校園裡面可以感受到濃濃的 「愛國」氣息。   校門一進去,可以看到聶耳的雕像。      聶耳是誰?   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 義勇軍進行曲 》的 作曲者。   (什麼?在臺灣沒有為國歌作曲者立雕像這事吧!) 1935 年聶耳卒於日本,死因鑑定為溺水,但也有謠傳是被日本或是國民黨特務殺害的,總而言之屍身在當地火化,無憑無據了。他生前積極瞭解社會上底層人民的生活,其所做的歌曲如中共的國歌 、《 碼頭工人 》、《 大路 》 …… 等,許多作品是以群眾為寫作的靈感來源;並且,還正式加入共產黨。   《 義勇軍進行曲 》最早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聶耳作曲、田漢作詞, 1949 年共產黨赤化中國大陸後定為代國歌;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為作詞者田漢被認為是右派份子,他所填的詞在這段期間都視為禁歌(但原曲可以演奏),田漢也含冤逝於這段期間; 1982 年又恢復回國歌, 2004 年還入了中共的憲法。 附上 《 義勇軍進行曲 》的歌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講到這邊,在臺灣成長的小孩不知道這號人物也不足為奇了,畢竟我們從來就沒有受到共產黨的統治和影響,時至今日執政當局和人民也不會願意接受共產的教條。

教授的珍藏

圖片
  碩班二年級上學期必修課 「傳統音樂體裁與形式」的個人 presentation 結束後,老師根據每個人將來的研究方向借了這些東西給我們。 教授借給我們的黑膠唱片,包含了福佬語系民謠、恆春民謠、客家山歌、閩南語說唱、蘇州評彈、北平單弦、山東民間音樂等。   我和另外兩位同學,研究的方向都是以臺灣的傳統音樂為主,這次教授將他的部分收藏借給我們,當下真是讓我們又驚又喜!   拿著這些年紀比我們還大的老唱片內心實在是忐忑,雖然 33 轉唱片號稱摔不爛、還可以當飛盤,但圖片中的這些唱片現在到唱片行去大概也找不到了,要是損壞了我也無顏再找教授 meeting ,所以還是謹慎對待吧! 33 轉黑膠唱片( LP, Long-Play ),比起 78 轉的唱片較輕、紋路也比較細密。   還記得教授給我們這些唱片時說了一句讓我畢生難忘的話:「你要做研究嗎?到我家來,我家有很多資料。」   的確,學校就算有音樂相關資料,還是以歐洲藝術音樂為多;再說了,一間大學裡那麼多學院都要爭取學校的經費,在國立大學預算有限、資源平分的狀況下,學校的音樂圖書資料,會比教授專一方向 、 長期蒐集下來的資料少,一點也不必感到意外(我說的是臺灣)。   這讓我想到以前上「聲音記錄史」這門課時,到(另一位)教授家看到教授自己的研究小間時那種震撼感:看得到的牆壁都是擺滿 CD 的 CD 架,房間的中間是一張沙發面對三台唱盤和2座 ( 還是4座? ) 音響;再往裡面走,還有一個小房間,裡面也擺滿了黑膠唱片。當時教授放了許多樂曲給我們聽,能聽到高檔音響設備播放演奏家精湛技巧詮釋的樂曲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到現在都還記得教授播放的其中一首曲子, Heifetz 拉的 Korngold Violin Concerto in D 。   當然,這些珍貴的資料也都是教授經年累月慢慢收集起來的,教授願意傾囊相授,就是學生的福氣啊!我想,博覽群籍、飽聽各類音樂,是身為學者對自己專業的最基本要求,這些音樂檔案也以最直接的方式顯示,要有教授深厚的底子是不可能速成的。   我以後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小間,擺滿我的書、譜和 CD 。

關於練習

  最近不論是帶團還是教琴都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沒啥練習就來上課了。   如果是初學就算了,但如果已經上了好幾堂課還這樣 ……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師很可能只能陪練,陪學生搞指法、練基本功。如果基本的沒搞好,老師在講音樂的詮釋,聽得懂嗎?學生又能做到多少呢。   如果沒練好,個別課來說老師就無法多教,那這樣是拖到自己學習的進度;在樂團裡面就是拖到集體的進度。沒有人喜歡在團練的時候特別被老師叮說你那個 part 怪怪的,再來一次對吧~   以前在大學樂團的時候,因為編制上只有一人彈箏,一開始都非常戰戰兢兢,因為一旦彈錯全部的人都會知道!所以我可以理解那種壓力,為了不要出糗,回去一定要練。這種壓力大概到了第二、三年,感覺自己成了老鳥才變小的吧。   然後,最近的經驗又再度證明一人一部的神奇效果。   我帶的直笛 B 團裡面,七年級 alto 只有一人。第一堂課的時候發現 alto 勢單力薄,而且五線譜無法直接視譜吹,需要另外做記號,遇到升降記號就會自動消音,感覺他都快要哭出來了。一開始超級擔心,我都還陪他吹,但老師陪吹的結果好像會造成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 熬到第三堂課開始, alto 竟然有聲音了!雖然聲音很小,聽起來怕怕的,但是我聽了好開心啊~好孩子,我知道你壓力很大,但是你也進步地好快呀!回去練了多久呀~~~   我相信中學生的課業很重,我自己也走過那一段路。   我在中小學階段都不是讀音樂班,說真的,我的老師對我不會特別嚴厲;但我知道哪天要練團、哪天要上個別課,我自己就算功課再多、書感覺念不完,還是會找時間練習,絕對不會練都沒練就出現在老師面前。如果沒練好就要上課,內心不是會非常不安嗎?   好好練習,是自己最能掌握好的一件事情。沒有人生來就是神童,就算是神童,除了天份,也需要練習。練習,不但能讓自己更加熟悉正在練的曲目,也可以做為下次學習新曲子的養份或先備知識。當然這段時間可能會非常枯燥,但就是經過這樣的苦練,才能獲得美好的成果啊!沉醉在自己美妙的樂音之中不是很棒嗎~這是只要過了練習這個關卡就可以體會得到的啊!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多練習,共勉之。

Karl Komzák 的Märchen

   和這個曲子結緣,是因 這首被選為今年學生音樂比賽國中直笛合奏的指定曲之一。    小學、中學時期 我 是學校的直笛團校隊,對直笛團總是有種深厚、親切的情感,那可以說是我童年的回憶啊!託直笛的福,當年的國中指導老師問我有沒有興趣、 有沒有空 回去帶學弟妹們吹吹看,就帶這首 就好 ; 這麼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再忙 ( 再米蟲? ) 也要去啊,而且學校距離我家頂多五分鐘腳程而已。    在帶之前當然自己要做點功課。最好能跟帶團老師先討論過,畢竟音樂的詮釋沒有一定的是非對錯,不同人可能某些地方的強弱、運舌會有些許不同的見解。   以下大略說明曲子的分析和演奏要點: Part A : mm.1-13, 4 phrases.    這個部分要給人陰鬱緩慢的感覺,句子圓滑吹過,如果有八分音符想要用跳音表現也不宜吹奏過短,要有點黏。 雖然說是陰鬱,但聽起來不要像快死掉一樣平平的,沒有任何起伏。    另外,第 3 、 4 句的分界,有以 m.7 上行最後一高音稍 微 延一下做結,也有把那最高音當做下一句的開頭這兩種分法 , 見仁見智 。後者我是聽合唱版本做這樣的分句,可能也是跟歌詞有關 ; 前者是管弦樂版本,這種詮釋方法對器樂、或者是對管樂器的運氣比較順,聽來也比較像是 和 第一句 呼應 。 Part B : mm.14- 41, 7 phrases.    和上一個部份做對比,這段要給人輕快活潑的感覺。    第 5 句 (mm.14-17) 、第 6 句 (mm.18-21) 兩者剛好是一個問句、一個答句,運舌建議用簡短有力的跳音吹奏 ;         第 7(mm.22-25) 、第 8(mm.26-29) 句也是一對的,前一拍後半拍的音與下一拍前半拍的音相連,帶點 swing 的 fu ;          第 9 、第 10 句重點在於 soprano 和 tenor 的對唱,對唱三次的強弱要可 以 聽得出來 ( 我是 prefer 漸強然後收弱 ) ;         最後一句 呢 …… 其實 整曲在 m.37 時主體就已經結束了,這一句只是做個 chordal treatment ,延長終止式 。    聽了許多版本的音樂後,我想原曲聽起來應該是 d minor   →   D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