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古箏弦選擇建議

圖片
※ 本文圖片皆為筆者所攝,圖中古箏、購入琴弦皆為筆者所有 從鋼弦變成尼龍纏弦後,古箏弦大致維持目前的模樣:鋼絲內裡、絲線包覆、尼龍纏繞在最外,一至廿一弦依序加粗、加長,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和彈奏力道,比起傳統鋼絲弦更耐用。不同廠牌的箏配備的弦款也不一樣,對於弦的挑選,以下筆者主要從琴弦檔次、長度、包裝來切入,再輔以廠牌為例。 一、檔次 琴弦耐用與否,音量、音色等品質問題,檔次優劣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因素。目前大陸的琴弦製作上可粗略分成低、中、高三個檔次,顧名思義, 價格幾乎直接反應琴弦好壞 ,低檔弦便宜的大約人民幣 30 元上下一套,聽來或許令人心動,但就要承受細弦可能經常斷弦的風險,聲音聽起來也悶悶的。因絕大多數古箏弦皆由中國製造、中國販售,提及的價格就以人民幣為單位了。 比較大一點的品牌,初階的練習用弦大約訂在一百多元,中高級以上二、三百元一套。每一家分類的名稱不同,看定價較能清楚知道差別。 以 專業演奏最常使用之敦煌牌 B 型弦 當判斷基準, [1]   一套 B 弦在中國店面的統一零售價是 298.4 元,因此上台用的專業演奏弦也差不多選這個價位的較為保險。比之價位更高、貴上一兩百元以上的有之,但就看顧客願不願意買單了。 高級演奏弦較貴,大多是因使用的材料較好,尼龍圈數也較多,摸起來應該是很滑順的,可惜這點肉眼不容易看出,若廠商沒有用不同顏色的線頭或弦釘標明,又沒有對照組可以比較,就連專業人士也很難分辨。在不拆封的情形下,筆者建議各位箏人可以掂一掂整圈的琴弦,若是好品質、圈數極密的弦應有一定重量,越低音的粗弦越容易感覺到,新弦裝上前不妨先感受一下。   某廠牌琴弦三種不同檔次的第 21 弦。琴弦分為練習級、家庭級,專業級,但若去除紙袋包裝, 只能知專業級琴弦裝在最厚的塑膠密封袋,肉眼無法立即分辨,需觸摸到琴弦方能感覺品質差異。 二、長度 一般常見的普通箏款,是指 S 型岳山 163 標準箏,各廠牌的琴弦都可以裝得上。如果是敦煌演奏箏, 音箱在 16-21 弦處多加了固弦板,因此一定要用後幾條有特別加長的 B 型弦 , A 型或其他廠牌低音後幾根可能會不夠長; B 型低音的弦在一般箏也會過長,繫弦時需另外剪短,不建議纏一大坨在琴釘上。 敦煌牌演奏箏,

唸歌工尺譜的對照

圖片
  前一篇文章 「 失傳或失真 」提到現今唸歌的傳唱已從工尺譜轉為西洋記譜一事,此篇就之前未提及的細節再補述。   現今的音樂人或樂友幾乎都是以線譜或簡譜理解音樂了,對工尺譜大概略知樣貌,十之八九應該都說不出所以然。那工尺譜是什麼、要怎麼看呢?它 是以文字或符號標記手指的位置,文字或符號本身不代表音高,若音域範圍加大,會在相應的八度上,高音加上人字旁或末筆向上挑,低音在右下多加撇。不同樂種稍有差異,沒有統一的記法。   我在整理樂譜對照時,內心其實也很掙扎,畢竟我對工尺並不十分熟悉,只看過南北管、崑曲、西安鼓樂等中國傳統音樂或戲曲的傳譜,實際操演工尺譜彈奏也只練過南管三絃;而歌子戲、唸歌向來是口傳的,尤其是唱腔會跟著語調而改,紙本的文本記錄主要是歌子冊,目前尚無針對音樂本體的工尺譜紀錄 。   由於唸歌內容講述的大多是完整的故事,實際演出也不會直接把工尺唱出來,所以工尺譜的對照,材料來源就是敝人向楊秀卿藝師習藝時央求其彈唱的錄音了。以下是幾個常用曲調的片段: 【七字調】 【都馬 調】 【車鼓調】   若是以簡譜入門學彈月琴的人來說,上面的曲會用到兩種定絃 ,在彈 【 江湖調 】 、 【 七字調 】 時兩絃的音會用「 mi 、 la 」來定,彈 【 都馬調 】 、 【 雜唸調 】 會用「 sol 、 re 」;但 從整理的譜例可以看到,以簡譜來記,首調唱名的記法換個曲調就轉了調,可是原始的工尺唱名並沒有變,僅是唱名的音高依調別而略調整 ,由此素材可見,唸歌與同出於福建的南管一樣是屬固定唱名法。在現行體制的音樂教育下,直接將傳統音樂皆歸類為首調音樂,也是會讓人誤解的。 我將上述譜例整理成如下圖: 註:關於下方有兩個升記號的調式,更嚴謹的研究論文是採用臨時記號,而不顯示西洋調性, 此處為加上線簡譜對照而如此標明。   這個 「 固定調工尺譜 」 的概念,對於深入學習傳統音樂的人應該是有印象的,如南管 的 五空管、倍思管,廣東客家音樂的硬弦、軟弦,潮州音樂二四譜中的輕三六、重六調,大致是在這樣的五字記譜架構上,工尺譜或二四譜上的譜字不變,但演奏時照著管門或調別,更改某幾字的音高。   一般傳統音樂研

百家爭鳴的喧囂之後-2018上海樂器展古箏類小記

圖片
2018年上海樂器展入口處,入場人數相當龐大。   素聞樂器展盛況多年,今年終於在友人提議下前往,不入大觀園焉能開眼界呢?尤其這些年週遭友人陸續西進發展,遂興起百聞不如一見之念。 展場內的接駁車 展場位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腹地之大實在是長年生活在蕞爾小島上無法想像的,樂器展含各種中西樂器就有 14 個館,雖然徒步都還是走得到,但佔地面積幾乎可以當作足球場了,繞一圈更費體力,在入口處還有接駁車可以搭。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主要就鎖定 3 間民樂館中的古箏攤位了。 常常被問古箏到底有那些牌子?推薦哪一家呢? 真的深入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各品牌和工廠就上百家,實在不太可能每項都試過,各有優點也還要考慮使用者個人的喜好,所以很難直接給一個客觀又明確的回答。 有別於台灣的樂器展,在上海可以看到更多大陸品牌的古箏,連台灣的廠商也趨之若鶩,這次在展場的台灣品牌就有松竹梅、宏聲、松柏、桐發等等,還有新品牌采樂,大概是看準高端客群和大量的學習人口,寧願在大陸參展,也不想在世貿的小攤擠一角吧。 戶外另搭的民樂館其中一館。 而大陸古箏的牌子,可能因為是地利的關係,在台較常見的大概就是上海敦煌、樂聖,揚州金韻,以及最近很紅的香港炫光箏了。其他較大的還有上海神聲、鼎韻,揚州琼花、泉聲、龍鳳、莫高,陝西的朱雀 …… ,較新如廣東的箏語,河南的承運、弦舞,如百家爭鳴般族繁不及備載。以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古箏產地來看,較多是來自河南蘭考一帶、江蘇揚州和徐州的指甲琴弦廠,較少數其他省份的。當然並非全部的廠商都會來參展,相信還有一些職人性格、或是覺得太遠、太費勁的廠牌沒有前來。 展場中也可見各攤有互別苗頭的意味,攤位面積大的廠商有的很講究擺設和營造出來的氛圍,大概不同形象吸引到的客群也不一樣。遊走在各攤如同進入喧鬧的菜市場,有的廠商還特別隔出一個小空間給人試音;也像逛百貨精品一樣,有的品牌招待來客較熱情親切,也有姿態較高的。我相信現在大部分擺得出來的都有一定品質,除非有忠實支持的品牌,不然會買哪一家的琴,就是有沒有看對眼、信不信任,試彈過後感覺如何了。 琼花古箏的攤位,走雅致文青風。 綜合來說,會場也是個交流的平台,要聯繫上樂器製造廠、零

失傳或失真?

圖片
一項技藝是否延續得下去,要看世代願不願意留它。 大抵傳統藝術都面臨相似困境-瀕臨失傳、欣賞群消失,卡在存續原汁原味的傳統還是創新求變求生存之間掙扎。隔行如隔山,以下我僅針對熟悉的這一塊-年輕世代在楊秀卿唸歌習藝上所遇最大變化而論。 筆者與藝師楊秀卿。2018年4月攝於楊宅庭院。 上尺工變成 do 、 re 、 mi 受西式音樂教育影響,現在年輕一代對工尺是完全陌生的,若唱工尺譜都習慣要有個 123 唱名對照才唱得出來,但其實這兩者是不同的記譜系統;工尺譜的記譜比較像在記位置而不是音高,從象形的文字符號很難有音感的聯想,也不一定看到一個字(音符)就乖乖照唱,字與字之間可能還會再加花,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所以爺爺奶奶輩唱工尺唱慣又沒受西式音樂教育的人要轉來唱 do 、 re 、 mi 絕對有困難,尤其他們又唱了七八十年。 六年前我剛認識楊老師時,她是不會唱 do 、 re 、 mi 的,就算唱了唱名也對不到相對的音;今年再度和她密集學藝後,赫然發現她可以精準地對應到唱名音高和月琴品相了。這幾年隨著她聲望越來越高,大概接觸的人也多,發覺現代一般人都沒辦法跟著她一句一句唱,聽音不知音,非得要譜要唱名,所以在教唱的過程中她也就順便學會了。 目前為了練習我還是會用簡譜或線譜採譜下來,畢竟這已經成為內建系統,只是若要老師示範就請他不要唱 do 、 re 、 mi 了,總覺得是我該想辦法融入傳統樂思,而不是她用另一種語彙(卻又不甚完整)來表達她的音樂。 工尺不好唱,但最困難、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台語發音。 語言佚失,音樂也銷聲匿跡 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哼上一兩句四句聯,是因為那就是平常的用語。對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唸歌學唱者來說,不用特別糾正咬字發音就非常標準,專心把琴技練好即可。 但七、八年級生、甚至千禧世代,大部份是講國語長大的,求學階段更是以國語為主,頂多跟長輩講一點日常會話,這樣的聽說能力要講說唱的唸白還有理解四句聯其實非常吃力, 唱出來很容易倒音、唸白也有國語腔 ,更何況還要聽寫整理藝師口述內容。 年輕世代的習藝者和藝師其實常有互相聽不太懂彼此意思的狀況,差距除了語言,年紀間產生的代溝也可能是無法理解彼此想法的原因之一 。而這樣的劣勢,也不是常講台語就可以解決的。這邊

春分前夕走訪月球唱片

圖片
  會知道要查找月球唱片,是因為當年開始研究楊秀卿說唱時,和指導教授借的黑膠唱片就是月球唱片出版的(請見 「 教授的珍藏 」 一文),其他間不是已歇業就是無從查起,大部分也都絕版了,很難買到,只比較有機會在圖書館現場閱覽。 筆者於月球唱片購入之CD   原先我也以為,身為楊秀卿嫡傳弟子,取得這些早期唱片應該不難吧,問老師不就好了?結果她說有陣子黑膠不盛行,就被子孫輩拿去當飛盤飛走了;當年對著作權沒概念,所以別人請她錄音,她會比較在意的是錄音費,音檔就沒去追,現在想買也很難再買到了。   得知這樣的訊息其實挺錯愕的,我們年輕的這一輩多數連台語都不常使用,更少有機會聽見道地的唸歌,和老師相隔五十多年歲月的我實在難以用殘破的台語拼湊出她當年的風華,也因為剛好和她學唱 《 青竹絲奇案 》 ,她很堅持在五股的月球唱片還在而且有呂柳先和陳清雲版本的,所以我在確認月球唱片的地址並和老闆通過電話後就過去了。   月球唱片主要出版的是早期唸歌、歌子戲等非常傳統的音樂,店面是在巷衖內的一般住宅大樓中間,沒有顯著招牌,時至今日大概多是從事相關研究的人才會過去,所以站在樓下時我還特別和郭老闆確認地址無誤沒跑錯地方。大概是報著楊秀卿學生的名號,還特別勞駕老闆下樓接待。 2018年3月21日, 筆者與同行唸歌習藝友人欣蘭於月球唱片門口。   據老闆所言,以前整個唱片行還有到一樓,全盛時期在台北車站也有過,後來隨著唱片業沒落,也就僅剩現在三樓的店面了,早期的黑膠有的有轉成卡帶,也有後來轉成 CD 的,更有一些不熱門或佚失就無從取得了。老闆很親切地給我們看目錄,同行的唸歌習藝友人熱愛歌子戲,特別仔細看歌子戲有收錄哪些劇目;我則是掃了一下唸歌(目錄編於台灣民謠類),問老闆:「這邊我全部都買怎麼算呢?」   通常購買一定數量以上都會有些優惠,老闆還另算了些折扣給我,雖然仍是筆不太小的數目,但想說手邊有材料總是比較方便,也就不去在意了。由於身上沒有帶太多現金的習慣,所以我先帶了十片,其他的請老闆郵寄,還可以貨到付款,真的蠻跟得上時代的。   事後,我和楊老師提起了這件事,她只淡淡說不要亂買,早期有的唱片行為了銷售量,封面會放較有名氣歌手的照片,卻灌錄其他人唱的音樂。聽了,我也就不好意思跟她說我到

異中尋同,不落凡響-聽「三個人」排練有感

圖片
時間: 2018/3/15 地點:國家音樂廳第四排練室 「三個人」 由古箏音樂家郭岷勤、中阮音樂家潘宜彤、及笛簫音樂家任重集結而成, 演出曲目皆為團員創作改編、委託作曲的新作品 。 照片 左起任重﹑潘宜彤、郭岷勤。 (三個人 提供) 十五日下午受邀聆賞三個人「異常返響」音樂會的演出前排練,此次主要聽其中的三首作品:任重《掣》、潘宜彤《浸墨》、郭岷勤《脈》。 無可取代、專屬三個人的音樂 三位演奏者各擁極高造詣的音樂專業,在非常瞭解自己與夥伴樂器特性的前提下給自身團隊創作,亦委託作曲家為箏、阮、笛簫的編制作曲,演出的曲目每首皆為量身訂做,內含許多個別詮釋和即興片段,在三人的絕佳默契配合下是難以被取代的。 這次聽到的樂曲風格較為迥異,迴盪在自然音階構成的清新感、前衛的節奏聲響組合之間,卻又恰適此三人的合作而毫不違和,展現的正是他們特有的性格。在音樂進行中可聽見他們對現代音樂的嘗試與精求,例《掣》第二段以氣鳴、體鳴具象風的各種形態,《脈》借助調音棒、筆的外力滑奏數條琴弦,模仿人聲語調;亦從旋律中感受到鮮明的意象,如《掣》以間歇的多音、轉位和弦琶音表現雲的縹緲與寧靜;《浸墨》以有力的掃弦代替京劇鼓點,體現演員的亮相與步伐。 對於常聽現代音樂首演場次的聽眾來說,或許僅聽到現代音樂中預置樂器的實驗會感到卻步,然而樂音是回歸聽覺的本質,在音高與節奏變換的蛛絲馬跡中找尋似曾相似的聲音或是發掘新意便是其中樂趣;而對演奏家來說,能讓技術發揮淋漓盡致的作品,更是迫不及待讓所有人都聽見它的存在。 整體而言,三個人的音樂聽來是脫俗卻又親和的,相當要求演奏出來的質感,具藝術性而不艱澀。下週即將演奏的新作品中,可聽見古箏、大阮以設計過的定弦彈奏,大阮以琴軸迅速轉出滑音等,在不改變樂器本身結構下,挑戰更具難度的演奏技巧,對於三個人與愛樂聽眾,都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3 X 3 計畫》異常返響    2018/03/23(五)19:30   台北 國家演奏廳 購票與詳細演出資訊:   https://goo.gl/XLndTH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加入line好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