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7的文章

新編歌子戲《螢姬物語》觀後感

圖片
場次: 2017.6.25( 日 ) pm2: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欣賞新戲,往往是懷著一顆忐忑的心進入戲劇院的。   對於傳統戲曲的愛好者尤其更是,搬到劇場,多了早期野台或曲藝館無法呈現的元素,如光影顏色營造、西式話劇定格的說白,會增添戲劇的可看性,還是脫離最原始樣貌?從《螢姬物語》的佈景、道具、開場燈光投射出的人影,以及換幕時放映的動畫,就可知沒有可觀的贊助和製作經費、優秀的人才,很難有如此排場,但又好在無一不精緻、處處有質感,戲中演員的情緒處理又需相當細膩,許多重要角色換場即換角,生旦相間,坐在台下也知不虛此行了 (註 1 ) 。同樣的戲,不同人看會有不同的感觸,以自身音樂和社會科學的背景,就從這兩點來切入。 關於劇場化的音樂   身為一個音樂人,尤其之前又特別有一段時間研究歌子唱腔,自然而然對戲曲的音樂也特別期待。傳統上會歌子戲的四個唱腔就可以開始闖江湖了,但隨著娛樂發展多元,單純的文武場即便仍是戲曲的主要靈魂,對現代人而言卻已乏味,歌子戲新編戲劇也新編曲調,進入電視和劇場後也加了樂團伴奏,磅礡的管弦樂與和聲更能烘托戲劇張力。數個曲牌構成的戲,雖是傳統的公式,以音樂來說卻也真的是較為分散,畢竟任一唱腔都可套用於不同劇目的詞,看完戲會有印象的也就不會是樂曲了。《螢姬物語》一開場的序曲【雪夜】一下,就知完全是個新的開始,音樂配上人物介紹的動畫彷彿錯置於電影院,也是有別於傳統戲曲的表現方式;為這齣戲特別作的主題曲【螢之歌】、配樂【 LOVE 】,旋律更是平易近人、貫穿全場,唱詞亦經過編腔雕琢,走出劇院要哼上一兩句並不難,第三句邊唱就要邊落淚了;唯【螢之歌】的唱詞非傳統的七字一句,應真的就是代表曲,往後除了春櫻小姑系列續集可能再出現,就不易流於其他齣劇目使用了。 【螢之歌】前兩句旋律採譜 作曲、編曲:姬君達、姬易霆 編腔:陳歆翰   傳統唱腔在劇中用於比較多話的場景,像是親戚們七嘴八舌說教時用 【 江湖調 】 、 【 雜唸調 】 套入就很適合。整場戲看下來,反而對傳統唱腔和舊曲調印象不大。雖然看得出劇團力求創新,但傳統唱腔終究是根基,行腔也較順,若是完全沒用也很奇怪。除了主題曲深深烙在心裡,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唱腔伴奏的改編,記得安倍先生在下半場唱的哭調,前一兩句先是清唱似地出來,後...

近悅遠來,何時再現?

圖片
節目名稱: 近悅遠來-越南音樂的繽紛世界 演出團體: NCO 臺灣國樂團 時間: 2017.5.14   地點: 台北 國家音樂廳   越南,對臺灣人而言並不陌生,陌生的是那文化與久遠、少見的傳統藝術。近悅遠來的音樂會資訊在五月份的 PAR 表演藝術誌和 Musik 雜誌上有二頁的篇幅,自 5 月 3 日開的記者會至演出前兩天,約有中廣、新生報等五家傳播媒體的新聞報導,可見製作單位是真的卯起來宣傳,但或許是籌備時間緊迫,也可能是演出當日遇上母親節,偌大的音樂廳裡觀眾來的不多,甚為可惜。 循序式節目規劃 引領聽眾輕鬆瞭解越南音樂   越南音樂是什麼樣子?對聽眾而言,會於彼時踏進這場音樂會大概就是為這目的而來;節目的規劃除了特別邀請中文流利的越南音樂學者黎海登導聆,曲目也很貼心地將上半場規劃為越南傳統樂曲的演奏唱,下半場才是全為世界首演,為匏琴、越南琵琶、越南月琴與國樂團的協奏曲,可見其用心,也有足夠的中場休息時間可以換場。   上半場的重點,在 「 才子樂 」 與 「 歌籌 」 的展演。這類傳統音樂更重要之處在於使用特定的樂器,專屬的樂器音色才表現得出該樂種的色彩,也是換用其他樂器就無法替代的;因此,當表演者身著傳統服飾、提者少見的樂器登台,立即引起觀眾注意,才子樂的樂曲經由越南月琴堅定地引導主旋律,獨絃的匏琴軟軟地由一音滑到另一音,更令人猶如錯置於越南,跟著當地民眾於工作之餘欣賞撩動心緒的音樂。   歌籌,顧名思義是以人聲為主的歌唱音樂,在歌者范氏慧溫暖的嗓音下,傳統越南詩句涓流而出,歌時擊板,令人聯想到南管音樂的演唱,兩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深厚文學蘊底的唱辭配上講究的咬字與運腔,以擊板之鬆、緊提示慢起、轉快,再回至散板的段落,值得細細品味。然而,這類型的歌唱音樂,旋律變化的精髓應在語言音韻的轉用,即使節目單上有歌詞,對不諳越南語的聽眾而言仍會不知唱到哪兒了,若有清晰的滾動式字幕或拼音在旁應更有幫助;當然,要上字幕對演出者又是另一挑戰了。 越南音樂與中國音樂交織出的獨特樂章   各民族音樂在調式、律制有其系統,傳統的越南音樂、國樂也是,只是國樂成團後,西化的合奏要求聲音精準地對在一起,而這和傳統音樂配合,就容易出現頻率微異的譜音合在一起的 「 不準 」 感。對此,聆聽下半場的現代作品...

聽電視劇《琅琊榜》配樂主題有感

圖片
  電視劇《琅琊榜》 2015 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台灣這邊稍晚也在華視播出,先後掀起了一股追劇風潮。事隔兩年到今日熱潮應該也散了,但上個月 19 日愛爾達電視台開始在 Youtube 上 24 小時連續直播這部片子,似乎又起了一波熱潮,只看過片段的我也默默加入看劇的行列。愛爾達同時還播其他的陸劇,但觀眾卻遠不及《琅琊榜》的觀看人數,已經直播一個月了,在線人數仍維持在二千上下,人氣真不是普通高。   不得不說劇情改編得相當扣人心弦,除了皇室鬥爭、兄弟之間的患難真情,還加了點(比原著小說多很多的)兒女情;若無情,這劇就會減了些色彩吧。看了幾輪下來,除了劇情和演員的演技,印象再深的就是為這部劇設計的配樂了。對於音樂,大部分人最有印象,且能琅琅上口的大概就是演員唱的《紅顏舊》、《風起時》、《赤血長殷》了,這些歌曲偶爾也會出現在劇中,但它的大主題 (Theme) 反而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畢竟這主題在播片頭曲的後半就會出現,劇中也幾乎每集都會悄悄浮現。 【譜例】電視劇《 琅琊榜 》的主題,片頭曲以樂隊澎湃呈現時為 D 調進行,但在劇中作為影像配樂、以獨奏樂器(笛、箏、豎琴等)演奏時較常以降 B 調幫襯角色內心思緒,因此以 降 B 調 記譜。   有的電視劇並不會在配樂上下太多工夫,受限於製作經費,可能就是些罐頭音樂配上去,或是拿一些電影配樂來用。熟了劇情後再多看幾遍,配樂也就慢慢聽進去了,專屬的配樂,日後就算只聽到音樂,腦海中還會浮現幾幕片段。有的樂段只適合出現在某些特定角色,如《紅顏舊》催淚的旋律常用於林殊與霓凰相見或別離、《赤血長殷》的前奏很常用在靖王出現的場景;但主題就不受這個限制,上面譜例的這段主題在劇中就不一定只會出現在主角登場的場面,其他的人物也適用,像是太奶奶認出小殊、豫津和景睿聊天、景琰認出梅長蘇就是林殊之心境、藺晨和飛流聊梅長蘇病情,也都可以聽得到代表整劇的主題悠悠奏出。音樂是為改編電視劇後而作,因此提到的劇情,就以電視劇的為主了。   可以聽得出來,劇中另有些小段的配樂也是從大主題再發展出來的,緊扣這種羽調式的傷感(畢竟是悲劇),作曲者非常用心設計整體的結構。比較可惜的是對戲劇而言,音樂是次要的,不宜蓋過對白,重要的也是適時增強情緒,所以一般也比較少被注意到。這齣電視劇的音樂不會搶了戲劇的鋒頭又能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