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歌子戲《螢姬物語》觀後感
場次: 2017.6.25( 日 ) pm2: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欣賞新戲,往往是懷著一顆忐忑的心進入戲劇院的。 對於傳統戲曲的愛好者尤其更是,搬到劇場,多了早期野台或曲藝館無法呈現的元素,如光影顏色營造、西式話劇定格的說白,會增添戲劇的可看性,還是脫離最原始樣貌?從《螢姬物語》的佈景、道具、開場燈光投射出的人影,以及換幕時放映的動畫,就可知沒有可觀的贊助和製作經費、優秀的人才,很難有如此排場,但又好在無一不精緻、處處有質感,戲中演員的情緒處理又需相當細膩,許多重要角色換場即換角,生旦相間,坐在台下也知不虛此行了 (註 1 ) 。同樣的戲,不同人看會有不同的感觸,以自身音樂和社會科學的背景,就從這兩點來切入。 關於劇場化的音樂 身為一個音樂人,尤其之前又特別有一段時間研究歌子唱腔,自然而然對戲曲的音樂也特別期待。傳統上會歌子戲的四個唱腔就可以開始闖江湖了,但隨著娛樂發展多元,單純的文武場即便仍是戲曲的主要靈魂,對現代人而言卻已乏味,歌子戲新編戲劇也新編曲調,進入電視和劇場後也加了樂團伴奏,磅礡的管弦樂與和聲更能烘托戲劇張力。數個曲牌構成的戲,雖是傳統的公式,以音樂來說卻也真的是較為分散,畢竟任一唱腔都可套用於不同劇目的詞,看完戲會有印象的也就不會是樂曲了。《螢姬物語》一開場的序曲【雪夜】一下,就知完全是個新的開始,音樂配上人物介紹的動畫彷彿錯置於電影院,也是有別於傳統戲曲的表現方式;為這齣戲特別作的主題曲【螢之歌】、配樂【 LOVE 】,旋律更是平易近人、貫穿全場,唱詞亦經過編腔雕琢,走出劇院要哼上一兩句並不難,第三句邊唱就要邊落淚了;唯【螢之歌】的唱詞非傳統的七字一句,應真的就是代表曲,往後除了春櫻小姑系列續集可能再出現,就不易流於其他齣劇目使用了。 【螢之歌】前兩句旋律採譜 作曲、編曲:姬君達、姬易霆 編腔:陳歆翰 傳統唱腔在劇中用於比較多話的場景,像是親戚們七嘴八舌說教時用 【 江湖調 】 、 【 雜唸調 】 套入就很適合。整場戲看下來,反而對傳統唱腔和舊曲調印象不大。雖然看得出劇團力求創新,但傳統唱腔終究是根基,行腔也較順,若是完全沒用也很奇怪。除了主題曲深深烙在心裡,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唱腔伴奏的改編,記得安倍先生在下半場唱的哭調,前一兩句先是清唱似地出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