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4的文章

砸錢培養美感?

  昨天教育部長被立委質詢台灣美感教育不足。大環境使然,我們國家又不是缺乏藝術相關技能的老師,也不是缺乏藝文展演,相反的反而發展非常蓬勃,不但國家級的展演場地可以欣賞藝術,其實一般大學院校的音樂廳或藝廊幾乎每天都有展,甚至社區也會有社區音樂會,這些大多不另收取觀賞費用,一般人可得的藝術資源其實非常多;無奈政策和產業就是不重視學校裡面的藝能科,因為事實上它真的不是個可以賺大錢的事業,既然不被重視、不賺錢,那功利取向的人會捨棄自己的利益嗎?不改善這樣的風氣,美感教育的推行就會相當辛苦。   好不容易終於有立委願意出來為「美」講講話,但不知道到底是記者下標不當還是立委問話沒做足功課的問題,導致這件事看起來像一群外行人討論行外的議題,接著要執行外行的政策。   報導在此,對事不對人。 中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8002062-260115 自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7016   不知道是因為設計過教案的關係,或是其實大家跟我一樣,覺得立委的質詢方式 ( 引起動機 ) 很怪?舉了三位設計師 ( 珠寶、服裝、女鞋 ) 的照片,問部長認不認得,由此來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美感嗎?原來委員認為知道設計師長什麼樣子就有美感囉,看不看得出個人設計風格、作品特色不在探討範圍內是嗎?我在買衣服、首飾、鞋包的時候只在乎好不好看、喜不喜歡,其實不太會問設計師是誰,只是可能剛好同個設計師的款式我都非常中意;那些有打設計師名字的時裝專櫃,服裝是真的好看,但我根本不敢買,買了可能也穿不了幾次(當然,那是藝術品!)。先不論照片到底是設計師的作品還是設計師本人,一般男性會對珠寶、首飾、時裝甚至是女鞋有研究嗎?如果今天部長是被問名畫作者和名稱答不上來,那可能真的挺囧的,但珠寶服裝女鞋這個例子實在是無法涵蓋所有年齡層和性別啊,我相信很多人如果被問到都會和部長一樣一頭霧水。   至於奧運選手服 ...... 個人覺得是真的沒很好看,但不只是選手服,其實台灣大部分公立學校的制服 ...... 有人說過好看嗎?這些制服還不知道從什麼年代就有了,我指的是年代比較久遠的學校。制服醜歸醜,但大家都還是照穿,甚至愛穿,因為穿的是榮耀,不是美感。

善本書閱覽記-沈寵綏《度曲須知》

圖片
  進進出出師大圖書館第七年,才有機緣一窺善本書真面目,頗感汗顏。但其實也不會有太大的罪惡感,畢竟讀的領域不同,就算把圖書館當第二個家,習慣看的書或資料都不是古籍啊!這年代若不是看膠裝的書,就是看網路上的資料了,線裝書大概只會出現在特色款式的筆記本裡吧。   此外也順便查了一下為什麼一些古籍或線裝書被稱為善本書,不然臨時被問還真的會答不上來: 善本這個名詞,起始於印刷術發明並且普及以後,約在北宋時期。清代張之洞曾言:「善本並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不譌不缺之本也。」   目前在臺灣公家機關收藏的善本書,都是依照 「善本圖書編目規則」裡面訂的規範收藏。範圍如下: 一、明弘治以前之刊本、活字本。 二、明嘉靖以後至近代,刊本及活字本之精者或罕見者 三、稿本。 四、名家批校本。 五、過錄名家批校本之精者。 六、舊鈔本。 七、近代鈔本之精者。 八、高麗、日本之漢籍古刊本、鈔本之精者。   所以就是記載有內容的東西、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洗禮流傳下來的珍貴老書啦! 兩本臺灣師大圖書館收藏的善本書 原書最外層再加一層另一材質的紙作為封面。左右兩本互為上下冊,左邊上冊的封面不見了,翻開來發現多夾了兩張白紙當封面。無論是白紙或土色紙,推測應該都是無酸紙,避免書放久爛掉或被蟲蛀 看善本書,圖書館會附上一雙手套請你戴上   這些善本書只能在館內看,不能外借,也不在一般書架上,要先填單子請館員從書庫裡調出來;更妙的是,因為不外借、限館內閱覽,看這書的時候我是坐在一樓辦公室內看的,旁邊的館員各自辦公,只差沒有監視器(也有可能是我沒發現)。所以看線裝書最好自備筆記本和相機,書頁可影印拍照,但有限張數,這邊是規定每本最多印10張,拍照亦同。瞄了一下登記調閱善本書的讀者,幾乎都是國文、歷史系所的研究生。如果不是研究國學或史學,還真的不容易摸到這些書呢!若不是因為這幾天看以前上課的筆記,發現教授提過這本書,一時興起想說找來看看參考,也沒有想過會是(只有)線裝書。   在圖書館裡其實很容易找到一些和善本書很像的書,只是際遇不同,比較不受保護,不但泛黃還發黑,看起來碰一下就會灰飛煙滅;例如:民國三四十年代的教科書,年紀不小卻又還當不成古董,缺乏保養,看起來比善本書還老(這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