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9的文章

梁在平《擬箏譜》閱讀筆記

圖片
梁在平先生的《擬箏譜》是中國古箏史上第一本註記指法的箏譜,基本上彈古箏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位「臺灣箏樂之父」,研究箏譜也不免會提到這本樂譜。 筆者所購得之《擬箏譜》 筆者閱覽的是民國 68 年 (1979) 在臺出版的版本。《擬箏譜》最早是這位前輩在民國 27 年 (1938) 自費出版的,歷經戰亂後在臺又出版了一次,時隔四十多年,原先也覺得對我們年輕一輩來說大概找不到了吧,在學時也沒想過要看,最近因查找資料發現二手書店有賣,就趕快標下來了。 民國 68 年出版的這本是和《古箏獨奏曲及箏路歷程》「黏」在一起的,《古箏獨奏曲》在民國 66 年有出版過,因此筆者所購這本除了《擬箏譜》原先的工尺譜,還有數首簡譜樂曲、照片和文章,惟簡譜所載並無梁氏所有作品,但足以收藏或研究對照了。 書序與定絃透露早年習琴景況 《擬箏譜》一書分成箏學小識、定絃小引、指法要論、練習譜、箏譜等五章。梁氏於書中自序交代了為何要出譜,也提了自己的師承和生平、來歷,從落款標註的民國 27 年可推知成書時間點。右冊起翻的《擬箏譜》保留了中式傳統由上而下、由右至左的書寫版面,標點符號註明在國字的側邊,頗有閱覽古籍之感。後世年輕研究者即便無緣聽其口述,閱讀書序也可以有依據。 《擬箏譜》內頁定絃小引一章 在沒有調音器的年代,仕紳們奏琴以什麼音為準?「定絃小引」這一章就說明了「時以簫聲為標準」,無論南北箏和絃數,大多數情形是以「合」字起音。和現在不同的是,絃數的訂定是以最外、最低那根為第一,再依序調好「上尺工六五」五聲音階。 其中也提到新的絃上妥還不會穩,必須「左手輕輕揉按,音降則再扭之使高,如是且揉且按且扭」,照這方式經約三四天,就可以和簫正式對音定絃了。前人語絃常指的是絲絃,絃以絲製,因此傳統用字上多用「絃」,而非稱月盈缺之「弦」,但如今多改用後者了。 中式思維的紀錄方式含有古琴譜的影子 第一本附有指法的古箏譜,究竟是如何標示的呢? 68 年出版的簡譜已經用符號來代替,如用上、下括弧表示勾、托,但早期在直行的工尺譜上是在字 ( 音 ) 的右方以簡寫「ㄅ、乇」標註,在左方標個犬字旁代表揉,有點類似古琴的減字譜,是個需要熟諳中文書寫才不會太困惑的記譜法;唯一跟現代 ( 或者說西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