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省思-從公領系到民音所
成為民族音樂所研究生的這幾年,每當在外報上自己的學歷,下一句最常被問:你的主修是什麼? 當我回答「民族音樂學」之後,通常問話的人就會愣個好幾秒,之後才回神問:那是什麼?我都簡單說,就是搞理論做研究的,就像是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在做的研究一樣,只是我們的對象是音樂,或者是和音樂相關的人事物。講完後對方還是會似懂非懂,畢竟隔行如隔山;民族音樂學相較音樂學,專注的對象大多為歐洲藝術音樂以外的音樂,真的算是比較冷僻的學科,所以如果問話的人非具音樂背景卻還聽得懂,我反而感到驚喜。 接著就被問到那你以前的主修是什麼? 我只好照實回答「公民教育」,因為我大學時讀的是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簡稱公領系),這個系以往主要是培育中學的公民老師和童軍老師,現在也是,只是現在系上大概有一半的學生未來不會選擇當老師。省略了童軍這一塊不講,不是因為我不在乎童軍,而是因為大學時童軍的相關學分修得很少,深感這塊領域並非自己專業。 當然「公民教育」這個回答也是聞者意料之外的答案,會問的人其實都預設了想聽到某種樂器的答案,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對音樂最直接的理解是以樂器或聲樂入門,也因為大部分會讀民音所的不外乎是音樂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如音樂系、國樂系、應用音樂系 …… 等,大學都有主副修的樂器(或作曲)。真的要回答一項樂器的名稱,大概也只能回敝人在下最擅長的樂器是古箏了吧。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好奇,公民和音樂看起來一點關係也沒有,要怎麼轉,或者該怎麼跨越非以往專業的藩籬?其實根本沒訣竅,(就我認識)絕大部分非音樂系畢業卻能考進音樂相關研究所之人,都是從小就有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或者至少精通一項樂器的演奏;換句話說,至少有樂團(社團)合奏經驗,或受過長時段的樂器個別課指導。所以換個領域真的不是一蹴可幾,只是過去的努力或經驗沒被看到而已。唯一能惡補的大概是音樂理論、分析,或音樂史吧。 對於跨領域,我曾經也在想,該如何結合這兩個領域成為一個 π 型人呢?這讓我想到面試當時某個教授問我的話:你覺得你公領系畢業來唸我們民音所有什麼優勢?還好我有大概想過如果被問到可以回答什麼, 1 不至於腦袋一片空白。我當時的回答大概是這樣: 我高中時因為學校的專題課有寫小論文,並參加比賽,獎狀有附在各位教授手上的審查資料本裡(這時就真的會有教授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