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傾城之戀~陳樹熙作品集】聽後心得

2010/11/13 pm7:30 at  國家音樂廳   這主要是一場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另外邀請嗩吶、南管、古琴、二胡等傳統音樂演奏家和合唱團一同參與演出。如果是在台灣音樂或藝術的圈子裡,音樂、美術、戲劇三個圈子很少有交集 ( 但聽說國外的互相都會有交集 ) ,除非太有名就或多或少有耳聞;而音樂圈,國樂和西樂又是兩個不一樣的世界,更別提古箏和國樂團又有微妙的界線。這幾個圈圈不知道啥時開始有交集的,應該是四、五0年後才有的事吧;而其中的交集,目前我所看過的,大概也就是劇團或是樂團之間的合作,或是跨領域進入新興的表演藝術領域等等。   講了那麼多,回到正題。雖然是交響樂團,但演出的都是 陳樹熙 先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入耳的不會是愛樂電台常聽到的曲目,不但如此,演出的曲目還有圍繞在特定的主題唷!分別為平板、傾城之戀、李白詩三首-唐詩南管吟唱、古琴協奏曲琅琊行、客家風情、布農傳奇。有猜到其間有什麼相關嗎?謎底文章最後一段揭曉!   第一首的平板聽了之後才發現不是客家音樂的平板 ( 只是當做素材吧 ?) ,是選自 陳 先生「山歌」中的第二段,看樂曲解說上說有融入雪梅思春的旋律耶,真可惜對這旋律不熟@@但是嗩吶嘹亮的音色配上豐富的管絃樂團音響真的有北管演奏熱鬧的氣氛。第二首,傾城之戀,為弦樂團、豎琴與鋼片琴所作。有著張愛玲傾城之戀的背景,不過 …… 當時沒有很專心聽這首的整體,都被豎琴還有鋼片琴的聲音迷走了,豎琴的音色真的好美,好想學,可是他也真的好貴啊!鋼片琴擺在舞台邊,在鋼琴旁邊的一台類似木箱子組成的琴,從我的座位上看過去很像是導聆用的講桌==      再來南管琵琶彈唱和古琴協奏我想一起講。 ( 其實學國樂的人也不太接觸這兩類音樂, ) 算是真的傳統國樂;目前大宗的大概就北藝的傳統音樂系有在傳承,其他很少也很難接觸到。南管過去是文人雅士在館閣所欣賞的音樂;古琴是古代文人修身養性彈給自己聽的,所以大部分的狀況下,這兩種樂音出現時都還蠻寧靜的。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南管彈唱配上管絃樂團,可能是因為之前聽到的南管音樂都是純南管樂器伴奏,所以這次加上樂團伴奏不太習慣吧,不會難聽,但是個人還是偏好沒有龐大樂團伴奏的形式;古琴協奏我覺得就還蠻和諧的,但是一樣還是無法融入其所呈現出的意境。看著演奏者指頭撥出的渾厚音色,還有左手大指滑來滑去的樣...

古色古香的一天

圖片
  這個月份的 Career 雜誌有篇文章寫到音樂人的出路,大致不脫演奏家、教師、接案三大類,內容對於音樂人的職涯頗悲觀的,認為無論哪類都免不了四處奔波的命運。對於此一觀點我想是見仁見智吧,哪一行不辛苦呢,四處奔波換個角度看,也可以變成到處旅遊、閱覽各地風俗民情,可能很累但卻甘之如飴,就是心態不同罷了。   不過在此並不想論述此工作的利弊,純粹想分享一下其中樂趣。以下就是音樂人的工作之一──接案。   國慶前一天,早早就(被)約了去看老師彈奏。不是音樂會,而是隨性的彈,彈一些自己喜歡的曲子,或是偶爾會有人點歌。我們平常所彈奏的曲子,典型當然是一些古曲、現代箏曲,但是接案的時候反而古曲彈不多,更不會彈現代曲,除非有特殊需求。大多還是民謠或是流行歌,身為台灣人在台灣更少不了台灣民謠囉,總是要表現自己的文化啊,總之要選一些可能跟台下聽眾會有共鳴的樂曲,看一下今天在場的觀眾是哪國人,年齡層又在哪。彈別人聽得懂的,他們會給回應的,掌聲或是微笑,演奏者接收到也會很開心;如果純粹古曲真的會變成單純的背景音樂。   一般接案似乎是以紅白場居多(所謂紅場白場就是婚喪喜慶)。但是以我自己來說,我只接紅的;紅場的 case 常看到的樂團其實又以西樂居多,鋼琴、弦樂的重奏組合或是爵士樂,較少國樂或傳統樂。以古箏這項樂器來說,最常接的 case ,就是別人在用餐的時候我們當活唱盤這樣,地點通常就是餐廳或飯店。      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在別人吃飯的時候彈,不用選太激烈的曲子不然可能會導致聽眾消化不良。這是我的啟蒙老師:)動態拍攝所以手糊掉了。   老師演奏,我就在旁邊吃~到餐廳總是要點東西嘛。      天霧茶以及三色糕,看起來很高級,實際上也很好吃,好茶配上好吃的糕點再佐以悅耳琴聲真是人生一大享受!記得要把泡好的茶倒進旁邊沒有蓋子的茶壺,因為有蓋子的茶壺裡茶葉會不斷釋放他的味道,可以再沖泡個二至三回,泡太久會變苦澀。   另外,我個人的習慣是出門會隨身攜帶一本書,今天帶的是 顏綠芬 教授寫的《不固定樂思》,很適合配茶一起看,同時品味有形與無形兩種滋味。   兩小時的演奏結束後,換我要去接啦,老師要回去繼續教學生。   一樣是別人用餐時演奏,所以演奏前要找時間吃些東西,不然邊彈肚子邊叫會很難受,菜香又會不斷飄來...

又見松竹梅

圖片
向國樂大師鄭思森致敬 --- 又見松竹梅 昨晚去看的,以往 " 看 " 演奏會時都會先注意曲目才決定到底要不要去,像是以箏壇來說曲目就一場比一場還要新穎,最好還是首演,大專院校的國樂團就是大曲子不要芭樂名氣旺一點就會去。 又見松竹梅這場的曲目多是經典曲,不過我熟悉的就江波舞影,還有松竹梅聽說曾經風靡一時,梅更是今年大專國樂合奏的指定曲之ㄧ。這場,都是 鄭思森 老師的曲子,也是以紀念他的名義而辦,演奏的人員就師大校友。 我會去聽這場的原因是因為有樂團與舞團合作,以推廣傳統藝術或音樂的角度來看,跨領域合作是目前蠻夯的趨勢,而且也更為容易推廣,讓不同領域的人欣賞傳統藝術,不然沒在接觸的人應該很少會突然心血來潮想讓自己懷舊一下吧。 之前看的非傳統表現方式我覺得最精采的就采風樂坊那一類吧,主角還是器樂演奏。而這場,從主辦協辦到節目單的人員介紹到現場可以明顯看出主角是舞團~難得有樂團現場伴奏這樣,最好玩的還是樂池竟然可以升降!我們以前在那邊表演時都不知道有這個功能>< 一如以往買最便宜的票,位置在三樓最後一排 …… 開始前偷偷跑到第一排,這個位子還比較好一點,而且居高臨下,只要不靠椅背,樂池和舞台的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最經典的還真的是壓軸-梅,也剛好用色我喜歡吧,比較喜歡強烈的對比,舞者身著紅衣與白衣,舞動紅與白的綵帶,配上黑色背景,正好顯現梅在冬天的剛毅氣質,曲末當白色的雪片從天而降時畫面真是美呆了,用相機也無法完全保存這一刻的感動。 另外,現在看沒圖的網誌都會覺得好單調喔,來一張和節目單的合照

胡琴大師許可在師大的講座

  話說,這個講座還是我當天早上臨時決定 去聽的。   其實呢在聽完的當下就決定要在五月結束前打篇網誌紀錄心得,只是沒想到五月六月的活動加課業忙得我根本沒有閒時間,一晃眼就七月了。   不過拖到現在,我大概也只能靠筆記零碎地回憶了。   我覺得這種講座和之前請景建樹與王鐵錘的講座很像,因為觀眾都有非音樂科系的同學 ( 不然人少場面會很 ……) ,所以講師講起來都盡量講點比較平易近人的話題。   這次許可大師的講座也算是為他在 5/30 的演出做宣傳吧,開頭就先播放一段他演出的影片。   我這邊記到的重點是~大師認為,音樂等表演的相關責任不能推給觀眾,這跟吃飯還有做人是同樣的事,音樂和人有關,就像語文一樣,是要讓人懂的,成功的音樂,讓不搞音樂的人聽了也會喜歡。   很多人被音樂玩,應該是人玩音樂,樂器是工具,要清楚自己要啥&要做啥。在音樂市場裡,要學著在市場需求與自己喜歡的事物中平衡,利用市場傳達自己想做的事。   律,有純律(如小提琴)、平均律(如鋼琴),而中國音樂的律循五度相生律,國樂與流行樂合作,大師說沒人跟著平均律走,按十二平均律走的或許好聽但不感人,要走自己的調~   律=語言,跟人類語言來的。除了自己的音樂(語言),也要聽不同的音樂(語言)。   照往例都會開放學生問問題。又一如往常又理所當然的,會想請大師拉琴嘛,不過大師的回答頗讓人失望的~他只在音樂廳拉,要演奏要在對的地方~   我自己也問了一個問題──對國樂未來發展的看法。對這大師的看法有點悲觀,講得比較像要推廣到國外,最好能當專業訓練,大概是因為目前學術界中國樂集中在亞洲吧,主流的學術多西樂。 大概就這樣吧,聽講座真的要做筆記,不然時間一過真的會全忘掉。 順帶一提,當講座結束後我推凡芝陪我問大師能不能拍照留念? 結果被拒絕啦,他說他記性很好,也覺得沒什麼好拍照留念的(大概很討厭吧),如果真喜歡他的音樂就到場聽他的音樂會,還對我跟芝芝說你們這兩張臉我記得啦~如果在音樂會上看見老朋友他會很開心的! ( 結果那天剛好卡譽馨的作品發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