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或失真?

一項技藝是否延續得下去,要看世代願不願意留它。


大抵傳統藝術都面臨相似困境-瀕臨失傳、欣賞群消失,卡在存續原汁原味的傳統還是創新求變求生存之間掙扎。隔行如隔山,以下我僅針對熟悉的這一塊-年輕世代在楊秀卿唸歌習藝上所遇最大變化而論。


筆者與藝師楊秀卿。2018年4月攝於楊宅庭院。

上尺工變成doremi

受西式音樂教育影響,現在年輕一代對工尺是完全陌生的,若唱工尺譜都習慣要有個123唱名對照才唱得出來,但其實這兩者是不同的記譜系統;工尺譜的記譜比較像在記位置而不是音高,從象形的文字符號很難有音感的聯想,也不一定看到一個字(音符)就乖乖照唱,字與字之間可能還會再加花,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所以爺爺奶奶輩唱工尺唱慣又沒受西式音樂教育的人要轉來唱doremi絕對有困難,尤其他們又唱了七八十年。

六年前我剛認識楊老師時,她是不會唱doremi的,就算唱了唱名也對不到相對的音;今年再度和她密集學藝後,赫然發現她可以精準地對應到唱名音高和月琴品相了。這幾年隨著她聲望越來越高,大概接觸的人也多,發覺現代一般人都沒辦法跟著她一句一句唱,聽音不知音,非得要譜要唱名,所以在教唱的過程中她也就順便學會了。

目前為了練習我還是會用簡譜或線譜採譜下來,畢竟這已經成為內建系統,只是若要老師示範就請他不要唱doremi了,總覺得是我該想辦法融入傳統樂思,而不是她用另一種語彙(卻又不甚完整)來表達她的音樂。

工尺不好唱,但最困難、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台語發音。

語言佚失,音樂也銷聲匿跡

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哼上一兩句四句聯,是因為那就是平常的用語。對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唸歌學唱者來說,不用特別糾正咬字發音就非常標準,專心把琴技練好即可。

但七、八年級生、甚至千禧世代,大部份是講國語長大的,求學階段更是以國語為主,頂多跟長輩講一點日常會話,這樣的聽說能力要講說唱的唸白還有理解四句聯其實非常吃力,唱出來很容易倒音、唸白也有國語腔,更何況還要聽寫整理藝師口述內容。年輕世代的習藝者和藝師其實常有互相聽不太懂彼此意思的狀況,差距除了語言,年紀間產生的代溝也可能是無法理解彼此想法的原因之一。而這樣的劣勢,也不是常講台語就可以解決的。這邊我並非想強調任何一種母語不被重視,而是整個大環境就是都在說國語,一個向來依附語言存活的庶民娛樂怎麼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求它不衰落?唸歌的旋律是跟著台語走的,當這個語言越來越少人使用,它也將隨著語言逐漸消失。


綜合上述兩項也不禁讓人反思,師與生,改變最大的會是誰?


更值得擔憂的是,現今其實並沒多少年輕人願意長期穩定學唱(這又是另個問題了),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技術純熟的年輕世代,也就是說,二、三十年後,社會主力的中生代無人可完整地唸歌、年輕世代沒有人知道唸歌如何唱了。這樣的趨勢,活傳統也有走入死胡同的一天,政策再力挽狂瀾終究敵不過時代掀起的波瀾。



哪天當自己也年屆耄耋,還有何處可聞唸歌?






加入好友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加入line好友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簡譜軟體「易譜」與「酷特音樂風」繕打感想

製譜軟體-Finale、EOP NMN Master、CuteMusic(CuteMIDI)

唸歌工尺譜的對照